1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bai是道德
品質的簡
du稱,是社會道德在個zhi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dao定的社會道德行內為規範容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它是通過後天學習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的自覺行為,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教育心理學中品德的實質是什麼
2樓:旁凡白速濯
(一)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覺的、想象的、倫理的)、道德行為三個方面。
3樓:虢和悅終掣
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組織、關聯的方式和層次。見於不同學派提出的各種人格結構理論。
英國的麥獨孤在近代心理學中較早論述的。
教育心理學中品德的實質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不是個體先天的稟賦,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活動獲得的,其實質是把外在於主體的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並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道德規範行為的過程。
5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的實質是把外在於主體的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並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道德規範行為的過程。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覺的、想象的、倫理的)、道德行為三個方面。
個體品德形成的過程和實質
7樓:青島豐東熱處理****
(一)品德的實質
品德即個人的道德面貌,是一個與道德有關的概念。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 反映,是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特徵或傾向。 比如,勤奮學習、助人為樂、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等都是我們要求青少年學生具備的品德。
品德由個人的道德行為來顯示,但偶爾或一時的道德行為並不能說明一個人已經具備了 某些道德行為。只有當個體具有某種穩定的道德觀念,並在它的支配下一貫地表現出某 種道德行為時,我們才能說他具有某一品德。因此,在理解這一定義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的社會規範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複雜過程。它不是個體的先天稟賦,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形成的。
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若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偶然表現,則不能稱為品德, 只有經常地表現出一貫的規範行為,才標誌著品德的形成。
最後,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 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如果沒有形成道德觀念或道德認識,那麼,即 使個體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也不能說是有品德的;相反,個體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也 不能說是沒有品德的,比如,精神病患者的行為儘管不符合社會規範,但也不能說是不道 德的。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
品德並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與教育環境中習得的,經歷著一個外在準 則規範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外顯的複雜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個體性格形成的社會定向 過程,也是教育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品德的形成與改變的心理過程。研究表明,品德的心理 結構主要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絡的成分。
1.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指個體通過學習所獲得的關於道德的概念、命題和規則等。它是外在的 道德規則、規範、概念體系和實踐方式不斷內化的產物。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 分。
通過學習活動,人們獲得了許多具體的道德觀念。道德認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不同 於其他科學領域的知識。比如,學習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就能自覺地運用這一規律 來解答習題;而小偷明知偷竊是不對的,卻依然偷盜行竊。
因此,道德觀念有待於上升為 道德信念。當個體堅信某種道德觀念的正確性,無論自己執行或者看到別人執行它,都能 產生情緒體驗時,就意味著這種道德觀念已轉化為道德信念。在道德事件上,個人的道德 認識往往是極為重要的。
就某一個體而言,怎樣才稱得上「道德」,這涉及道德的實質一 「意向」和「理由」,離開這個實質,便無從談論道德。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無意中做了好 事(沒有「意向」或「理由」),其行為稱不上道德。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內在體驗。它的內容包括愛 國主義情感、個人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等。對青少年來說, 義務感、責任感與羞恥感具有特殊的意義。
義務感是個體對所承擔社會道德任務的認識 和體驗,它促使人們在活動中對社會積極承擔一定的道德責任。責任感是與義務感密切 聯絡的情感體驗。如果說義務是認清道德要求,並在生活中努力加以實踐的話,那麼關於 這個任務完成的程度如何,或者在沒有完成任務時個人有過錯的程度如何,這就是個人的 責任問題。
羞恥感則是個人自我道德意識的表現,表示個人譴責自己的行為、動機和道德 品質的情感。如果學生沒有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就無所謂個人品行的發展。
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直覺的道德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道德情 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產生的情感體驗。如英雄勇救落水兒童,事後採訪英雄為什麼奮不 顧身,英雄覺得自己就沒多考慮,直覺就應該救人,這就是直覺的道德感使然。
直覺的道 德感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二是想象的道德感,即通 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而發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學習雷鋒做好事往往就是想象的道 德感導致的。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情感,是因為它作為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 又具有鮮明的生動形象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規範的要求和社會意義,也更容易 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勵。三是倫理的道德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 中介的情感體驗。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感就是倫理的道德感。
倫理的道德感具有清晰 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3.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人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 會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人們判斷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正確性與深淺程 度的一個重要依據。美國的雷斯特認為,道德行為的產生經歷瞭解釋個人面臨的道德情 景、作出道德判斷、進行道德選擇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
儘管這個過程受個人認識和情感 所支配,但主要為個人的意向所決定。忽視了行為的道德意向和動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 個人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態度和品德的內化的實質,是什麼形象到抽象多遠
8樓:周洋
一、態度的實質及結構
(一)態度的含義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二)對態度含義的理解
第一,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第二,態度不同於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願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第三,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態度的結構
1.態度的認知成分
指個體對態度物件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對於某一物件而言,不同個體的態度中所含的認知成分是不同的。
2.態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3.態度的行為成分
指準備對某物件做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一般情況下。態度的上述三種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時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一)品德的含義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二)對品德定義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於個體的社會規範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複雜過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最後。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三)品德與道德的區別和聯絡
1.聯絡:首先,品德的內容來自道德,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t的具體表現,兩者都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會道德**的薰陶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在家庭成員潛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最後,社會道德本身是由許許多多的品德集合構成的。
2.區別:首先,道德是依賴於整個社會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但不以某一個體的存亡為轉移。品德則依賴於某一個體存在而存在的一種個體現象。
其次,道德的內容反映整個社會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內容往往只是道德規範的部分體現.是社會道德要求的區域性反映。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的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它的發展不僅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還要服從於個體的生理、心理活動的規律。
最後。道德是哲學、倫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物件,品德則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四)品德的心理結構
1.道德認識
是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它主要是指一個人面對矛盾衝突的情境能自覺地意識到是非善惡,進而能就行動作出縝密的道德抉擇。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當個體對某一道德準則有了較系統的認識,感到確實是這樣時,就形成有關的道德觀念。當認識繼續深入,達到堅信不移的程度,並能指導自己的行動時。
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對行為具有穩定的調節與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道德情感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其中,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於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
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其特點是產生迅速.對行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它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是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三是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
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階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行為技能和道德行為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特提出關於個體道德行為發生的四種模式為:解釋情境、作出判斷、道德抉擇和履行道德行動計劃。
三、態度與品德的關係
(一)兩者的聯絡
1.二者實質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而態度也是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
2.二者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
(二)兩者的區別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範圍不同。態度涉及的範圍較大,包括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對勞動、對生活、對學習的態度,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會道德規範,有些則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規範的那部分穩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品德。
第二,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爾和布盧姆等在其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因價值內化水平不同,態度也發生多種程度的變化。從態度的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應」,即願意並實際參加某項向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
「評價」,即按價值準則行動後獲得滿意感或愉快感,賦予自己的行為以某種價值;「組織」,即價值標準的組織,判斷各種不同價值標準的聯絡,克服其問的矛盾和衝突;「性格化」,即將各種價值觀念組織成一個內在和諧的系統,使之成為個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價值內化的各級水平實際上也就是態度變化的水平,但只有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之為品德。
簡述免疫的功能及其表現,簡述免疫功能及其表現
免疫系統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禦 免疫自穩 免疫監視 其表現分別為 人體抵禦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防禦病原微生物侵害機體。當該功能過於亢進,發生超敏反應 當該功能過於低下,發生免疫缺陷病。人體組織細胞時刻不停地新陳代謝,隨時有大量新生細胞代替衰老和受損傷的細胞。免疫系統能及時地把衰...
簡述羅斯福新政的實質和作用,簡述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實質及影響。
實質就是 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區域性調整。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是效果和影響。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
簡述學習的實質,心理學的實質是什麼?
廣義的bai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du,憑藉經驗而產生 zhi的行為或行dao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專變化屬 1 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2 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3 學習是由反覆經驗而引起的。學前教育心理學 簡述桑代克對學習實質的解釋 桑代克首先用實驗法來研究動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