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飲食文化的主要特點,關於嶺南文化的食物有哪些

2021-03-03 21:42:53 字數 5843 閱讀 8997

1樓:小豬發財

嶺南飲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以酸甜口為主,愛喝茶。。

2樓:匿名使用者

嶺南飲食文化主要是以清淡為主,如涼拌菜,甜菜甜食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嶺南飲食文化以清淡為主。自然食材

4樓:熱心網友

嶺南飲食文化特點的話,就是比較清淡的意思呀

5樓:我愛嬋丫頭

首先可能是跟他們當地的這個飲食有關,特點可能是比較清淡吧。

關於嶺南文化的食物有哪些?

6樓:百度使用者

嶺南文化-飲食文化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分的滋潤,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自古以來,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貶官嶺南的韓愈、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

入清之後,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範端昂的《粵中見聞》、張渠的《粵東聞見錄》、翁輝東的《潮州茶經》等,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嶺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嶺,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故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

粵菜與「食在廣州」

廣義的粵菜包括廣州菜、潮州菜、東江(客家)菜,狹義的粵菜即指廣州菜。嶺南飲食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食在廣州,味在潮州」這種文化現象,則是嶺南飲食文化的集中表現,它涵蓋了獨具特色的粵菜精華、別具一格的嶺南飲食風格。廣州人的飲食款式新穎,量少而精,味求雋永,清爽香脆,濃郁鮮美。

這個風俗與愛好,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廣州菜既集「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方風味的特色,更兼採京、蘇、楊、杭、魯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會貫通而獨成一家。粵菜作為中國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風味而享有盛譽。

「食在廣州,味在潮州」,歷史悠久,聞名天下。粵菜形成的歷史是由中外飲食文化匯合並結合地域氣候特點不斷創新而成的。南北相容,中西並蓄,極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湧現出來。

羊城茶樓餐館之多,酒店食檔之眾,在國內首屈一指。又素以品種之豐,茶式之盛,烹調之巧,風味之美而聞名遐邇。「食在廣州」是廣州旅遊的一大特色,廣州的名菜佳餚、美點小吃,對中外遊客均有極大吸引力。

粵菜最大特色便是採料複雜,菜式豐富。它用料廣博奇雜,配料多而巧。山珍海味、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家禽等可成佳餚。

粵菜的第二個特色是口味清淡,可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風味特色。這是粵菜廣受歡迎的根本原因。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菜餚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美。

粵菜重色彩,求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燒熱,加油,把油燒開,炒出來的菜有一種香味),火候恰到好處。粵菜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如活蹦亂跳的海鮮、野味,要即宰即烹,原汁原味。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區分「寒性和熱性」,既符合廣州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飲食文化。

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博採眾長,善於變化,製作精良,勇於創新。廣東人思想開放,不拘教條,一向善於模仿創新,因此在菜式和點心研製上,便富於變化,標新立異,製作精良,品種豐富。粵菜的菜式還注重隨季節時令變化而變異,夏秋求清淡,冬春重濃郁。

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粵菜具有「雜交」的優勢,講究炮製的方法,粵菜的烹調方法有30多種,到目前為止,粵菜的菜式有5400多種,點心有1000多種,風味小吃也有數百種之多。

漫長的歲月,使廣州人既繼承了傳統飲食文化,又博採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工巧、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近百年來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一。這無論是按三大菜系,即黃河流域的「魯菜」,長江流域的「川菜」、「蘇菜」和「滬菜」,以及珠江流域的「粵菜」;還是按四大菜系(即魯、川、蘇、粵四大菜系);或者是八大菜系(即魯、川、蘇、粵、閩、浙、湘、徽八大菜系),粵菜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到現在,廣州的飲食,無論是食品的品種、質量,酒樓食肆的數量和規模,抑或是飲食環境、服務質量,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國外也享有盛名。

飲茶文化

「喝茶」在粵方言裡稱作「飲茶」,廣州人愛「飲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廣州時,就曾與貼身侍衛上過茶樓飲早茶。***有「飲茶粵海未能忘」詩句。

在廣州,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為一種禮節,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和禮貌。由於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州的茶文化集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服務價值和商品價值於一身。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範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

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飲茶最早、茶文化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廣州是茶葉之路的起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茶葉就連同**、玉帛等商品經由廣州出口到印度等亞洲地區。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經濟最前沿的開放城市,廣州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蘊深厚。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茶水也**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巨集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餘消遣都樂於上茶樓。

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 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州的配茶點心,由簡單到豐富多采,不僅體現廣州人飲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標誌著廣州茶文化逐漸進入興盛時期。廣州點心,兼收中西點心製作之優長,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點是:選料廣博,造型獨特,款式新穎,製作精細,皮鬆屑薄。

茶點,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州的茶市分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收市,有的通宵營業。一般地說,早茶市最興隆,從清晨至上午11時,往往座無虛席。

特別是節假日,不少茶樓要排隊候位。飲晚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在夏天,茶樓成為人們消夏的首選去處。

由於三茶的時間不同,消費人群也不同,老一輩茶客保留了早茶的習慣,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時間飲早茶,早茶便是廣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閒方式。年輕一代則因為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主要飲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閒、交友和工作為主要目的。「飲茶」已成為廣州人飲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在廣州的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廣州老字號茶樓,多創於清代,長年陳舊的字號,始終客似雲來。廣州老字號的茶樓有:

陶陶居、陸羽居、怕香居、南園、北園、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來居、西華居、美珍居、太昌等等,東關的東如,西關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令人雖一日數登而不厭的吸引力。其次,廣州酒家,沙面白天鵝,泮溪酒家,這些都是傳統有名的老茶樓了,點心精緻而且是典型粵式茶點。

潮州工夫茶

潮州茶文化是嶺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工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

「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

也有人把烹製工夫茶的具體程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潮州工夫茶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為一體,內涵極為豐富,是中國茶文化精華之一,向來有「中國茶道」之稱。

嶺南人的飲食文化主要有哪些特徵?

7樓:猴喲倌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分的滋潤,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

火的運用,帶來熟食,拉開了人類飲食文化史的序幕。從考古資料看,嶺南飲食文化的產生較中原晚,但同樣在火烹時代開始。其發展的基本過程大致是,在沒有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嶺南飲食文化的原生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嶺南開始被「開發」,嶺南飲食文化接受中原的影響而處於交融期;唐宋時,嶺南文化開始形成與北方不同的特點與格局,具有比較鮮明的地方特色,此為成型期;明清至**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西方飲食文化的滲入,嶺南飲食文化有長足的發展,出現「食在廣州」的美譽,此為全盛期。

自古以來,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貶官嶺南的韓愈、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入清之後,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範端昂的《粵中見聞》、張渠的《粵東聞見錄》、翁輝東的《潮州茶經》等,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嶺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嶺,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中部有北迴歸線穿過,故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

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嶺南農作物一般可以兩造以至三造。距今約2023年前,長江下游的河姆渡人從野生稻中培植出燦稻,此後水稻開始在南中國繁殖。距今約2023年前,中國的廣大地區開始由採集遊獵而轉入農業生產,嶺南也不例外。

在古代,嶺南的農業以生產稻穀為主。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嶺南糧食生產發展很快,據漢代《異物志》記載,嶺南「夏冬又熟」,稻穀生產已是一年兩熟。清代《粵東聞見錄》稱「海南地氣更暖,臘月可以插秧,固有一歲三熟者,他郡則不能」。

中原移民給嶺南帶來北方的農業耕作技術,特別是南宋時從江浙一帶南遷的移民,不僅參與了珠江、韓江出海口的圍海造田,開發了嶺南兩個三角洲,而且帶來了水田耕作技術,大大加快了嶺南農業發展。宋代,廣東稻米不僅可以自給,還有儲餘和輸出,開始粵米北運,「閩中土狹民稠,歲儉則糴於廣」;宋代莊綽《雞肋篇》稱,唐代嶺南始引種小麥;入明以後,廣東已成為多米之省。故嶺南人以大米為主食,以大米制作的點心與各種副食,也與北方不同,形成嶺南自身特有的飲食格局。

嶺南自古是多元經濟,百姓除「以農為本」,又重經濟作物,常在山前屋後種果。早在漢代,嶺南水果如荔枝、龍眼、香蕉、椰子、甘蔗、柚子、柑桔,已聞名全國,故漢武帝在京都長安建「扶荔宮」,嘗試引種嶺南佳果,當時引種的果樹就有荔支、龍眼、柑桔、橄欖、檳榔等,但一未成功。「嶺南佳果」,不僅是嶺南人的「口福」,而且曾是富有嶺南特色的「貢品」。

《後漢書?和帝紀》記述:「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驛),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三國志。吳書。土燮傳》記述:

三國時交趾太守士燮給孫權的貢品中即有「蕉、邪(椰子)、龍眼之屬」。在明末清初廣東的「果基魚塘」出現之後,水果種植更多,品嚐嶺南佳果是嶺南飲食文化獨有的內容。

嶺南產甘蔗,甘蔗既是水果,又是製糖業的原料。嶺南在漢代已有製糖的手工業,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述了嶺南製糖的流程:「迮取什如飴,名之曰糖,益復珍也。

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磚,其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也。」甘蔗的種植和製糖的發明與發展,無疑為「北鹹南甜」飲食風格的形成,嶺南飲食的嗜甜口味,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人類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懂得了養殖和捕撈。嶺南沿海,捕撈業早在舊古器時代就已開始。廣東陽春獨石仔遺址,出土有青魚、鯉魚的遺骨和田螺、蚌、蜆等遺殼。

新石器中後期,嶺南的多處遺址中出土家畜家禽的遺骨,如牛、羊、豬、狗、雞等,說明養殖業的發展;出土大量的魚、蚌、螺、貝、蛤、鱉等的骨殼,說明嶺南的捕撈業已有相當的發展,而漫長的海崖線則是捕撈業發展的基礎,故嶺南多河鮮、海鮮,與內地山區所不同的食料,使嶺南飲食文化特別是菜餚文化

新加坡的飲食文化,新加坡飲食文化

問題能具體點麼?中國菜 新加坡吃東西會偏甜點,這點有點像南方。早點什麼的比較偏廣東福建那邊。大多數都是雞肉和魚肉為主。特色新加坡食物 海南雞飯 菠蘿飯 炒果條,釀豆腐。不過只要找對地方,正宗的北方食物也是挺多的。新加坡由於是多民族,所以一般的食堂或者大排檔也有很多馬來食物和印度食物。印度當然以咖哩的...

家鄉的春節飲食文化,家鄉的春節飲食文化二十字

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是北方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除夕之夜吃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年糕 從周代開始,我國便有過年吃年糕的傳統習俗。年糕一般有黃 白兩種顏色,就像古代的金銀。年糕不僅寄寓了人們渴求生活富足 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又有 年高 的長壽之意。湯圓 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

飲食文化的詞語,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關的成語有什麼

魚米之鄉 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魚米之地 見 魚米之鄉 無米之炊 炊 做飯。比喻缺少必要條件無法辦成的事 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關的成語有什麼?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bai關的成語有很du多,比如接風洗塵 滿zhi漢全席 酒過dao三巡 食不厭精,版膾不厭細 粗茶淡飯權 山珍海味。1 接風洗塵,讀音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