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來歷

2021-03-04 06:36:33 字數 5153 閱讀 9171

1樓:軍中錳將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佔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尚書》記載,《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23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

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

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2樓:暴走少男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2023年)以後產生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裡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二、內容簡介: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3樓:凮起雲湧

詩經的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

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4樓:匿名使用者

作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詩經》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申培)、魯(毛亨)、韓(韓嬰)、毛(趙人毛萇)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毛詩外傳》。

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

作品體裁:《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包含「風」「雅」「頌」和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詩經》的「六義」。

風、雅、頌,是詩經的體裁,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風」的意義就是聲調。「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修辭。

賦:反覆鋪陳。比:

打比方。興:起興。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5樓:武士囡囡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於何時以及是什麼樣子,由於根據不足,已經說不很清楚了。東漢時代的《吳越春秋》記載了一首遠古時的歌謠: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說:把竹子砍下來做成彈弓,用它把泥制的彈丸發射出去獵獲禽獸。

傳說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但無法證明。它**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還有一些古歌謠的零篇碎句,真偽難辨,研究價值不大。

幸運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紀,我國就編成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後代詩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詩經》成書的時間約在春秋中葉,它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305首詩歌。這些詩主要產生於黃河、長江和漢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及湖北北部地區。

6樓:拖一革圭

最早是古時候勞動人民口頭相傳的一些有韻律的話語,並沒有記載下來,後來專門由文人創作並儲存下來

7樓:匿名使用者

,。kllookben

詩經的起源

8樓:__yin為有你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2023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於《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9樓:風蕭蕭兮刀筆吏

根據勞動說推斷,人們在勞動的時候,為了使得眾人使的力氣節奏一致(這樣有利於節省不必要的勞力付出,也就是減少無用功),唱起梆子「杭育杭育」,並一起一伏勞動起來。於是,漸漸產生舞蹈、詩歌,這個時候詩便是歌,歌也就是詩。詩經最常見就是四字一句,並且前後反覆重疊,這便於記憶,因此可以推斷,詩經起於勞動,是從人們的日常勞作中產生的,因此不像後來的賦一樣華麗繁蕪。

但是,詩歌產生,何以變成經?

這要從夏商周開始說起,周的開始,禮法的捍衛者或者說集大成者阿旦哥(周公旦)奠定了禮法,並逐步形成通過採風的方式,從民間收集「情報」的做法,這些採風得到的就是原始的詩歌,經過宮廷文人的刪減,便成為詩。最終在孔家他二爺的努力刪改下,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詩三百。

至於發展,有今文與古文兩種說法,這種分歧是在漢朝形成的,我們無**斷哪個才是正統,見仁見智而已。不過,一般來說,毛氏父子傳下來的詩經是廣泛受到人們「使用」的,因此,詩經也稱「毛詩」(可別把毛詩誤認為是***的詩詞,嘿嘿,鄙人就出現這種硬傷。)

10樓:匿名使用者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

「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

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

」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③獻詩說。 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

求《詩經》中的愛情詩,求《詩經》中的愛情篇詩經中有哪些動人的

如 鄭風bai。褰裳 子惠思我du,褰裳涉溱。子不思我,zhi豈無他人?狂童之dao狂也且!子惠回思我,褰裳答涉洧。子不思我,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讀後給人一種民生純樸的感覺,詩經 裡這一篇僅用短短几句對話,便把情人相戲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來寫的以外,以男性口吻來寫的詩也...

詩經的名詞解釋,詩經名詞解釋

詩經 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 詩經名詞解釋 詩經 的名詞解釋如下 詩經 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內是中國古容 詩bai經 是中國古代詩du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zhi歌總集,收集了西周 詩經的名詞解釋是什麼呀 詩經 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 詩...

詩經是誰寫的,詩經是誰寫的

詩經是西周年間到東周年間對全國各地詩歌的彙總集,是古代周朝人的集體智慧。臺灣教授李辰冬曾經做過詳細縝密的論證,詩經研究方 詩經 是一個叫尹吉甫所寫。詩經 是由孔子收集前人所寫彙編的 詩bai經 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du歌總集。它 zhi收錄了我國自 dao西周初年至春秋內中葉 即從約公元前十容 詩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