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心園欣欣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1、錶轉折,如「學而不思則罔」
2、表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3、表並列,如」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4、表修飾,如「面山而居」
2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表修飾一般用在形容次後面:「吾恂恂而起」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怎麼區別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3樓:蝦彈文化
可通過「而」字的詞類進行區別。如下:
1、《名》 通過名詞區別
釋義:頰毛。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
例:而,頰毛也。——《說文》
譯文:而,就是頰毛的意思。
2、《代》通過代詞區別
釋義:通「爾」你,你的。
例:《記王忠肅公翱事》:「~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而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把我調任京城的官職,那麼你也就可以時時侍奉母親了。
3、《動》通過動詞區別
釋義:通「如」。好像。
例:《察今》:「軍驚~壞都舍。」
譯文:軍士驚恐的聲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樣。
4、《連》通過連詞區別
釋義:表並列關係。
例:《論積貯疏》:「苟粟多~財有餘。」
譯文:如果糧食很多、財力有餘。
5、《助》通過助詞區別
釋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
譯文: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6、通過詞綴區別
釋義: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俄~,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來。
4樓:文以立仁
文言文中"而"的難點在於做連詞。
區分文言文中"而"的連詞用法和意義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義。如:
名詞:而指鬍子。
代詞:同「爾」,相當於「你」;這、此。
助詞:相當於「之」。
動詞:相當於好像、如同。
語氣詞:相當於「耳」。
除了這些義項外,基本上都是連詞了。
作連詞時,"而"的用法和意義如下:
1.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2.表相承關係。《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石鐘山記》:「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3.表示遞進關係。《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4.錶轉折關係。《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飾關係。《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設關係。《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⒎表因果關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5樓:匿名使用者
必須結合語境和句子意思來理解。比如:
而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文言文辨析而字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1和2意思一樣,表結果 3 錶轉折,卻 的意思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 然而 可是 卻 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 著 地 等,或不譯。例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文言文中含有「而」字的句子,文言文中帶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名 頰毛 鬍鬚。周禮 考工記 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代 通 爾 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動 通 如 好像 察今 軍驚而壞都舍。連 1.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 苟粟多而財有餘。捕蛇者說 黑質而白章。2.表相承關係。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石鐘山記 餘方心...
文言文中以有幾種用法,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以 字用法歸納 以 是古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虛詞。以 的本義是 用 作動詞。例如 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春秋 字用歸納 古文使用頻率高虛詞 本義用作詞例 今吾欲辱何 晏 春秋?晏使楚 作用解連用組或 結構譯認認 例 滿座賓客伸頸 側目 微笑 默嘆 認 妙絕 林嗣環 孤讀書自 認 所益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