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禮儀文化的關係

2021-03-04 07:52:27 字數 5828 閱讀 5240

1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禮儀禮俗曾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擔著維繫社會秩序的作用,同時也發揮著動員社會、凝聚人心的社會功能。傳統禮學也蘊涵著人文意蘊和終極關懷的內容。

社會生活、民眾生活只有通過與它相契合的思想的提升和點化,才能形成其健康發展的機制。作為這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儒學是直接關涉於生活的,它又以對禮儀禮俗的反思以構成與社會生活相切互成的關係。儒家的文化理念不僅是理論的,而且是教化的。

傳統禮儀禮俗是古代「神道設教」思想的重要載體。而在傳統生活方式日益解體的今天,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裡,我們需要向傳統要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繼承傳統中的優秀內容?

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何做好傳統與現代的接續工作?與會學者指出:我們更應該講「綜合創新」,把外國和中國的東西相結合。

在新舊結合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選擇消化的過程。我們當然不能毫無批判地接受傳統禮儀,而必須以理性的精神來判斷選擇。要以對國人負責的精神對待傳統,以是否對大眾有利作為選擇取捨的立足點。

要尊重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學者們認為,保持傳統禮儀歷史因革的連續性,充分發揮傳統禮儀禮俗作為溝通理論與大眾生活的載體作用,發揮其對民眾生活的提升與引導作用,是當前禮學研究面臨的任務。

2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禮儀是建立在傳統禮儀基礎上,又融合現代社會因素的社交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與現代禮儀的區別

3樓:9點說史

一、二者基礎不同

古代禮儀是以封建等級制度為基礎的,現代禮儀雖承認身份差異,但更強調以人為本、人格平等,並且以尊重人作為自己的立足點與出發點。

二、二者的目標不同

古代禮儀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為目的,而現代禮儀則重在追求人際交往的和諧與順利。

三、二者的範圍不同

古代禮儀所講究的是「禮不下庶人」,因而與平民百姓無關,而現代禮儀則適用於任何交際活動的參與者。 應當說:與古代禮儀相比,現代禮儀更關心的是人際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內容就是人際交往的行為規範,而不是像古代禮儀那樣以自我約束為主。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

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常說,今天的世界是一個「迅速縮小」的世界,隨著各國人民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禮儀的重   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素有「禮義之邦」的美譽。當今中   國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禮儀習俗,都可以從中國古代找到它的源頭,所以在學習、借鑑西方禮儀文化的同時,   也有必要繼承並弘揚我國的古代禮儀文化。

但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古代之禮與現代的禮儀精神有很大的   不同。**它們的不同,對我們吸取古禮之精華,拋棄其糟粕,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古代禮的內涵和作用大大超過了現代禮儀   在英美文化中,etiquette 一詞,意為禮節、禮儀,指一般的行為準則和一般的社交應酬方式;courtesy 一   指一種很莊重、肅穆、程式化的儀式,如民間的婚、喪、喜、慶,國家的大型慶典、會議儀式等,國際間的經濟   這個詞就是「禮」。中國之「禮」的內容不僅涵蓋了上述三詞,且大大超出了它們的範圍,在更大的範圍內發 揮著獨特的作用。   現代禮儀所表達的是人的一種外化修養和某種程式化的規範,是一種交流「語言」,用於人與人之間的   交往過程,傳遞的是友好、尊重的資訊,以快捷、簡明、實效為其特徵,力求表達人們真實的情感,其形式及   傳遞的資訊力求被對方準確無誤地認識和理解。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真實情感與行為形式的一致,即為現   代禮儀的重要特徵之一。現代禮儀只是一種人類的世界**流語言。而中國古代的禮包容了社會生活的   各個方面,在社會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行為規範,而且是等級秩序的標誌,是   一種被不斷強化、深化的倫理道德觀念。

古人認為人之所以有別於禽獸,是因為人能講禮,禮成了文明的   標誌。《荀子 修身》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立,國家無禮則不寧。

」把禮看成是萬事萬物賴以生存   的基礎。禮又被古人視為評定是非,區別異同,判別嫌疑的標準與尺度。《禮記 曲禮上》雲:

「夫禮者,所以   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第16 卷第2 期 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1 年3 月vol.16 no.

2 journal of ji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mar.2001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師治軍,蒞官行法,非禮不誠不莊。」禮的影響達到   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作用面之廣、影響之深、意義之大,現代禮儀難望其項背。

  禮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政治制度,是古代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禮原本起源於祭祀。《說文》:

  「禮,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清代學者解釋說:

「禮之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之名,起於事神。」統治階級   為了其自身的目的大力倡導信神尊鬼,並將自然的天地等物神格化,人格化,同時亦將君主神格化,宣揚君   主乃天之子,是代天神在人間行使權力的,所以君主又叫天子。

因此,禮之事神就發展成為事君。《荀子   禮論》雲:「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敬天神,祀地祉,尊先祖的落腳點是為了隆君師。這樣禮就成了君主統治   人民的手段。

《周禮 春官 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所謂宗伯是指宗法制下宗主(君主)   和侯伯(諸侯國王) 。

這就是說,用禮儀來解決國家大事。《禮記 禮運》說:「安民治上,莫善於禮。

」儒家學   說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 為政》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孔子看來,用德和禮來治理國家要比用政和刑來治國要優越得多。

  把禮作為治國的手段,這是西方社會和現代中國社會所沒有的,更是現代禮儀所無法承載的。

二、中國古代禮與法相結合,現代禮儀乃自我約束   在古代中國,禮之所以能在治理國家上發揮作用,是因為禮與法相結合。禮包容了法,為法的靈魂;法   是禮的後盾,是法的體現。法與禮互為表裡,互為補充,成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兩件法寶。

《周禮 天官太   宰》雲:「禮典以和萬邦,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典者,法也。

禮典就是禮與法。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   不明」,把興禮樂當作執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 勸學》說得更加明白,「禮者,法之   大分,類之綱紀。

」即認為禮是法的總綱,法是禮的派生物,他在《荀子 修身》強調,「非禮是無法也」。即沒   有禮就沒有法。《唐律疏義 名例》雲: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宋   **學家朱熹從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禮法一體的觀點,他說:「禮者,天理之節文」;「法者,天下之理」。

因而   得出「禮字、法字實是理字」的結論。用「理」把「禮」與「法」融合在一起。在實際的運作中,嚴重的違禮就是   違法,不僅會招致**的譴責,而且會帶來刑役之苦,甚至滅頂之災。

大臣若僭禮穿天子的服飾,是犯了十   惡不赦的彌天大罪,要下獄處死,甚至族誅。從三國魏《新律》始,將大量屬於禮的內容納入法律條文中,此   後的晉律、北齊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無不如此。如屬於違禮行為的不孝、以妾為妻、   居喪期間入仕、服飾違制等,都明文規定屬於違法,要處於年數不等的刑役。

  這種以禮入法,以禮代法,禮法互為依託的現象,在現代法制社會是無法想象的。現代的法制社會,禮   與法有嚴格的分野,違法則以刑律處之,違禮則屬於個人修養道德問題的範疇,最多受到議論或**的批 評絕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中國古禮強調等級,現代禮儀注重平等   現代禮儀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對對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慣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礎上,對   對方的尊重,也就是一種自尊,也會贏得對方對自己的尊重。現代禮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關   系,建立在現代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之上,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為原則。

不論是個人之間,集體之間,或   國家之間,不因大小強弱,都應當一律平等,如果違背了平等、尊重的原則,也就違背了現代禮儀的基本準   則。如國際禮儀中的國際禮賓次序以字母先後順序或時間順序等自然順序來排列,以及對等原則等等。   中國古代的禮儀是建立在等級制基礎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級之間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力,   經濟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禮儀規格。

天子有天子之禮,士大夫有士大夫之禮,庶民百姓有庶民百姓之禮。   同屬婚禮,其內容、程式卻因等級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禮是維護這種等級制的工具。

《荀   子 王制》:「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   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

」《漢書 公孫弘傳》雲:「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   以現代禮儀所要求的服飾美為例,現代禮儀的服飾按其功能劃分為禮服、工作服和休閒服;遵循的是tpo   原則,即根據時間(time) 、場合(place)和目的(object)進行正確的著裝,以美、和諧、實用為前提。

而在古代   其等級區別相當嚴格。封建社會裡衣冠是等級的標誌,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衣服的質地、顏色、花紋、樣   式,只能在封建禮儀所規定的等級範圍內選擇。如西漢人崇尚黃色,黃色成為帝王服飾的專用色,任何人   不得使用。

唐以後,紫、朱、綠、青等色成為不同等級的官服的顏色,一般貧民商人只能穿白衣、黑袍。元朝   的《通制條格》規定娼優要「穿皁衿子,戴角冠兒」。封建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起一整套嚴格而細密   的禮儀制度,目的是為了消弭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意識。

《禮記 中庸》說得非常明白,「夫禮,禁亂所由生,猶   坊(即防)止水之所由來也」。所以,禮崩樂壞之時,也就成了人民反抗時機成熟之日。而每次戰亂之後,統 治者又不遺餘力地恢復禮制,重申封建禮儀。

四、中國古禮存在扭曲人性,踐踏人權的內容;現代禮儀尊重人性,維護人權   現代禮儀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維護人權的基礎之上;現代禮儀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好、尊   重,營造的是一種安定、和諧的氣氛,創造的是一種舒適和平的生活環境。遵循的原則有真誠、理解、寬容、   互尊互幫、謙虛隨和。如現代禮儀規範中的:

尊重隱私、尊重各國各民族風俗習慣等。而中國古代的有些   禮儀則與人權精神相去甚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中後期,許多禮制禮儀是對人權的踐踏,對人性的摧殘。   如現代禮儀中有尊重女性,愛護女性的女士優先原則;而中國古代禮儀對婦女的有些要求卻是背道而馳,   有的甚至達到了殘酷的程度。

中國古代的婦女被剝奪了參與社交的權力,未嫁之前要隱居閨閣,不能拋頭   露面,更不能與異**往;在婚姻問題上沒有發言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終身;嫁雞隨雞,嫁狗隨   狗,言語行事謹小慎微,忍氣吞聲地侍奉丈夫,低眉順眼地服侍公婆。翻開《女論語》、《女戒》、《書儀》等書,   書中所載對女性禮儀的要求苛刻之極。《女論語》對妻子侍奉丈夫的禮儀要求設有專章,其中有云:

「夫若   發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讓,忍氣吞聲;莫學潑婦,鬥鬧頻頻。」對丈夫百依百順,唯命是從,是封建禮儀對婦   女的要求。而離婚的權力也掌握在丈夫手中,甚至「口多言」也會成為被休的理由。

為了達到「婦容」所要   求的「三寸金蓮」的儀容標準,女性就要違背自然天性,將好端端的雙腳纏成行動不便的小腳,慘痛之狀,難 以言表。對人性的摧殘,對人權的踐踏,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極為豐富,以上所言只是從它與現代禮儀精神相違的幾個側面,並非是它的全部,   中國古代禮儀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現在借鑑的內容,如「禮主和」的精神、飲食之禮、待客之禮等等。

本文   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人們,在繼承我國古代傳統禮儀文化的同時,要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拋棄其封建糟粕,   以便更好地吸收其民族精華,形成既符合國際慣例,體現現代禮儀精神,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禮儀文化。

韓國禮儀文化特點韓國禮儀文化的主要特點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何關聯

姓名韓國人的姓氏以金 21 李 14 樸 8 崔 鄭 張 韓 林為最,姓名多由姓氏及雙音節名字構成。韓國婦女婚後並不隨夫姓,但子女須隨父姓。祭祖 拜祭先祖 在韓國人的傳統信仰裡,人死後是有靈魂存在的。因此,除先祖的忌辰外,每逢春節 中秋等傳統節慶日,子孫後代都會通過祭拜來召喚先祖的靈魂。韓國人相信憑...

西方文化與禮儀,西方主要國家在禮儀方面有什麼禁忌?

主要是因為希臘文明在哲學,文藝,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成就較多,是其他文明內所欠缺的,並且,希臘文明沒容有向其它文明那樣,中途消亡,或衰落 瑪雅 巴比倫 印度 從而使後起的歐洲能夠有所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中華文明也是如此 羅馬對海外殖民地的佔領,成為其思想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並且代代相傳,最終成為了...

韓國的風俗人情禮儀習慣,韓國的禮儀,文化,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韓國人重視尊卑,長幼有序,因而洐生不同的風俗 禁忌以及禮儀。社交禮儀 不同輩份的人有不同的稱呼 韓國文代重視長幼有序,不只對有親戚關係的人有尊稱,即使是對身邊的朋友,只要是年齡比你大都有特別的尊稱,不能直呼其名。男生稱呼比自己年長的男性朋友為hyeong,稱呼比自己年長的女性朋友為nuna 而女生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