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有何影響

2021-03-05 09:19:41 字數 5118 閱讀 3279

1樓:長纓在手

孔子仁的學說的核心是仁者

愛人,因此在戰國那個戰亂頻繁的時期他的這種思想是根本就無法實現的.但是在今天的和平時代這個思想是偉大的.對於緩解社會的矛盾起著積極作用,同時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進步意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2樓:淚海潰堤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後,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於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線,而沒有中絕斷裂。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代表巨集觀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類,與天地同步、協調、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長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國古有「以人(仁)為本」、「仁者愛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無敵於天下」的關於社會人文經濟心理學相關的理念與哲學,意指的就是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導著諸多大眾的學習、成長、生活、發展、就業、創業、社交、家庭、擇偶與婚姻理念。

3樓:大道教育

仁並不是孔子提出的,而是中國人文始祖黃帝首提,堯舜禹發揚,而孔子進行總結和建立了仁的培養體系。仁是愛他人,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是人的善心和良知。成為中國文明在古代遠遠領先其他國家的根本動力。

在明朝被傳教士傳播到歐洲後,被稱為了博愛,成為現代文明的三大基石之一。

孔子學說對現代的影響(具體的點) 10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1、孔子學說的影響持續了幾千年,從孔子周遊列國到五四運動罷黜古文,再到現在儒家思想在社會各個環節的滲入,一直在影響中國人的做事思想和邏輯;

2、孔子學說的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國際上提到中國,在文化方面,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孔子學院,孔子文化,他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他所教授的思想吸引和影響了一批人;

3、現代思想的發源。「以和為貴、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現在所提倡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本主義思想、經世致用的學術風格、捨身取義的節操等中華民族奮進不止的精神動力,歸根到底都是從孔子的學說裡面發揚光大的。

還有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主席的「為人民服務」也是基於孔子學說。

4、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受到中國的影響,不僅日本、朝鮮,就連越南、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將孔子思想作為指導思想,並相繼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廟宇。

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當時儒道兩家學派有個明顯的共同趨勢就是道家往下層社會發展成民間道教;而儒家則在上層社會發展成了廟堂儒教。「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其實潛移默化的在遵循著孔子的思想。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待人以誠、助人為樂、三省吾身、不恥下問、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儒家推崇的美好品德,其實已深深刻入中國人的骨髓裡,成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準則。

6樓:匿名使用者

嘿嘿?,不知道。我要問我為什麼不知道還答(ಥ_ಥ)

孔子的學說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7樓:的人

孔子認為,「禮」、「仁」、「中庸」等觀念的形成,需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他經常教導自己的學生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

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等名言雋句,被後世學者視為座右銘。他創立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法,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孔子的學說體系以人道為重點,對於天道談得不多。他的學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孔子沒有明確否認傳統的天命觀念,他在不得志或懊喪的時候,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道之將行也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但他並沒有把天看成有意志的人格神。他說,「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把天描繪為四時交遞、萬物繁衍的自然過程,一點也沒有神祕色影。對於鬼神,孔子則抱著敬而遠之,存而不論的態度。

學生向他請教神鬼方面的問題,他含糊其辭地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在他看來,現實的此岸世界比虛幻的彼岸世界重要得多。

孔子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無神論觀點,但也表現出相當鮮明的理性精神。這就在天命鬼神觀上開啟了一個缺口,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和孟子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孟子繼承了孔子,而孔子繼承的是自伏羲畫卦以來皇帝堯舜禹周公文王武王一脈相承的儒教。只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站出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已。

「儒」的本意本來就是「學者」「知識分子」的意思,只是為了區分其它諸子百家,所以定義為「儒家」。

儒教的意思就是儒的教化,即是傳統漢文化的教化,儒教是華夏族的根基,儒教亡則漢文化亡。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當時確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歡迎,因為那時各諸侯國忙於爭霸,無心做這種需要長遠教化薰陶才能有效果的治國之道。

因此當時秦國起用法家迅速崛起統一中國,但秦國只有十幾年就滅亡了,正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漢代董仲舒繼承孔孟之道,逐漸形成道統,在漢唐時期達到鼎盛,這才開出了漢唐總共長達七百年的歷史,後續的宋明也有三百、四百年的長治久安。禮崩樂壞前的周朝也有三百多年曆史。

唐朝時的鼎盛吸引了周邊各國的遣唐使,日本朝鮮越南等,這些國家積極學習漢文化,最後形成了「儒教文明圈」,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子文明。

儒教不僅僅擁有學術的價值,儒教文明是可以和伊斯蘭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平等對話的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而孔子、孟子是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釋迦摩尼,耶穌,默罕默德具有同樣歷史意義的古聖先賢。

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到了非理性的摧殘,中國人失去傳統信仰,對傳統文化錯誤的理解,因此造成當今中華大地新的「禮崩樂壞」的局面,價值觀全面崩潰,即孟子所說的「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的局面。泡沫經濟下掩蓋的是人性的廢墟。

恢復傳統文化是救族救國的根本。

可以參考日本,因為日本先天的地理環境而免於蠻族的侵擾,因此使得傳統文化得到了比較完好的繼承,日本是現在儒教文明圈僅存碩果之一。

關於中國的未來,請參考大思想家蔣慶的「蔣慶文集」,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儒學,以及儒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

9樓:千里雲於月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言行的記錄,

是孔子及其再傳**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

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範,都不

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

必修課.2023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

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

「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

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

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

「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之美,不**之惡」.在為人處世上,

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

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

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孔子“仁”的學說為什麼沒被統治階級認可

因為當時諸侯戰亂,首要任務是爭霸,統一雖然孔子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他主張恢復周王朝的政治制度,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不符,因為孔子主張以仁來調節人與人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戰的,因為要統一,所以,需要有一個高度集中的 集權來進行領導,所以,相比之下,韓非子的思想成為咯當時的正統思想,有利於國...

孔子所說的仁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孔子強調仁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孔子仁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 孔子的 仁 一 對待 仁 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 仁 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 仁 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 仁 達到 仁 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 仁 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 為仁...

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有何不同

1 孔子的仁是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關於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總的原則。孔子的仁更多地是一種人倫思想。2 而孟子的仁,則是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從人倫思想發展到政治哲學。就是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要求君主要能從愛人出發,推恩於人,實施仁政,從而能實現王道理想,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仁者無敵。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