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奇普
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2、干支紀日法
大約產生於殷商時代。從春秋戰國開始,干支紀日便成為歷代史官紀日的傳統方法。世界上迄今應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
春秋時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公元2023年)止,計二千六百多年,從未間斷。
3、古代計時法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2樓:涼念若櫻花妖嬈
據說是倉頡造字的
文字演變·課文註釋·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也作蒼頡)是古代傳說中創造漢字的人物。早在戰國末年,已盛傳「倉頡作書」的故事,《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西漢初又將倉頡說成黃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史皇產而能書。
」高誘注:「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或曰頡皇。」許慎《說文解字·敘》也稱: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在緯書《春秋元命苞》中,倉頡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聖的人物,他「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倉頡奇異的容貌和才能,以及造字時引起的異常天象,皆給文字的誕生籠罩上神聖而奇妙的光環,這也反映出古人對於文字及其功用的敬畏與崇拜。其實,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不斷嘗試到約定俗成,逐步孕育、挑選、發掘出來的;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決不可能是一人一時的創造。
當然,透過「倉頡造字」虛幻的一面,我們還是可以從傳說中瞭解某些歷史的真相。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已揭示出,上古時代的「巫」原先專掌占卜,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逐漸參與了多項文化活動,成為中華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除從事卜筮、祭祀以及星曆、教育、醫藥等活動外,他們的一項重要職責是記史,即《周禮·天官》所說的:
「掌官書以贊治。」當時,巫與史通常是一身而二任的,因此後世習稱他們為「巫史」。被說成黃帝史宮的倉頡應該就是「巫史」中的一員,或者是他們的群體性代表。
「巫史」從事記史、教育等活動,必然經常與語言文字打交道,因此說「巫史」這一群體或他們中的某些人,對原始文字作過蒐集、整理、傳播等工作,從而促進了文字的發展,應該是可信的。至於倉頡是否真有其人,是否黃帝時的人,則不能當作信史去深究
文字的起源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曾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侷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
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後來,又由圖畫文字逐漸變成書寫文字。
書寫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早期的文字是書契,書是由圖畫來的,契是由記號來的。文字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文字,人類知識才能記錄下來,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廣為傳播。
當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城邦時,他們就發明了文字。開始是一種象形文字,後來為書寫方便而演變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使用了幾千年之久。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他們以溼軟的泥板為文字載體,用一根小木棒或蘆葦杆在上面斜壓上一些筆劃組成文字。
因為這些筆劃都呈楔形,故稱楔形文字。把泥板晒乾或烘乾之後,即可長期儲存。據說,當時官府和寺廟裡都藏有很多這樣的泥板書。
至今還儲存有大約3萬塊。現代學者已能認讀泥板書上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人早期也是用象形文字,後來,他們又發明了拼音文字,對西方文字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約在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地中海一帶)人,以海上**和殖民著稱。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他們主要依據由古埃及演變出來的北閃光特字母制定了歷史上第一批由22個子音字母(無母音)組成的字母文字,被稱為腓尼基字母。
後來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古希臘就產生了希臘字母。以後又從希臘字母櫱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文字字母的共同**。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古埃及人發明了草紙書。
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盛產一種形似蘆葦的植物——紙草,人們把紙草切成長度合適的小段,將其剖開壓平,拼排整齊,連線結片,晒乾以後即成為一種草紙。他們用蘆葦杆之類的東西作筆,蘸上油菜汁和黑煙未調製而成的墨,即可以在草紙上書寫文字。英國大英博物館內至今還儲存著古埃及抄寫家阿摩斯(約公元前2023年左右)在草紙上抄寫的數學**:
《揭露事物一切奧祕之指南》。這此草紙書上的文字現代學者已能譯讀。以上這些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泥板書和草紙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極為寶貴的古代資訊,對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據說是倉頡造字的
文字演變·課文註釋·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也作蒼頡)是古代傳說中創造漢字的人物。早在戰國末年,已盛傳「倉頡作書」的故事,《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西漢初又將倉頡說成黃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史皇產而能書。
」高誘注:「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或曰頡皇。」許慎《說文解字·敘》也稱: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在緯書《春秋元命苞》中,倉頡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聖的人物,他「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倉頡奇異的容貌和才能,以及造字時引起的異常天象,皆給文字的誕生籠罩上神聖而奇妙的光環,這也反映出古人對於文字及其功用的敬畏與崇拜。其實,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不斷嘗試到約定俗成,逐步孕育、挑選、發掘出來的;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決不可能是一人一時的創造。
當然,透過「倉頡造字」虛幻的一面,我們還是可以從傳說中瞭解某些歷史的真相。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已揭示出,上古時代的「巫」原先專掌占卜,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逐漸參與了多項文化活動,成為中華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除從事卜筮、祭祀以及星曆、教育、醫藥等活動外,他們的一項重要職責是記史,即《周禮·天官》所說的:
「掌官書以贊治。」當時,巫與史通常是一身而二任的,因此後世習稱他們為「巫史」。被說成黃帝史宮的倉頡應該就是「巫史」中的一員,或者是他們的群體性代表。
「巫史」從事記史、教育等活動,必然經常與語言文字打交道,因此說「巫史」這一群體或他們中的某些人,對原始文字作過蒐集、整理、傳播等工作,從而促進了文字的發展,應該是可信的。至於倉頡是否真有其人,是否黃帝時的人,則不能當作信史去深究
文字的起源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曾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侷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
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後來,又由圖畫文字逐漸變成書寫文字。
書寫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早期的文字是書契,書是由圖畫來的,契是由記號來的。文字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文字,人類知識才能記錄下來,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廣為傳播。
當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城邦時,他們就發明了文字。開始是一種象形文字,後來為書寫方便而演變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使用了幾千年之久。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他們以溼軟的泥板為文字載體,用一根小木棒或蘆葦杆在上面斜壓上一些筆劃組成文字。
因為這些筆劃都呈楔形,故稱楔形文字。把泥板晒乾或烘乾之後,即可長期儲存。據說,當時官府和寺廟裡都藏有很多這樣的泥板書。
至今還儲存有大約3萬塊。現代學者已能認讀泥板書上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人早期也是用象形文字,後來,他們又發明了拼音文字,對西方文字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約在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地中海一帶)人,以海上**和殖民著稱。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他們主要依據由古埃及演變出來的北閃光特字母制定了歷史上第一批由22個子音字母(無母音)組成的字母文字,被稱為腓尼基字母。
後來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古希臘就產生了希臘字母。以後又從希臘字母櫱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文字字母的共同**。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古埃及人發明了草紙書。
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盛產一種形似蘆葦的植物——紙草,人們把紙草切成長度合適的小段,將其剖開壓平,拼排整齊,連線結片,晒乾以後即成為一種草紙。他們用蘆葦杆之類的東西作筆,蘸上油菜汁和黑煙未調製而成的墨,即可以在草紙上書寫文字。英國大英博物館內至今還儲存著古埃及抄寫家阿摩斯(約公元前2023年左右)在草紙上抄寫的數學**:
《揭露事物一切奧祕之指南》。這此草紙書上的文字現代學者已能譯讀。以上這些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泥板書和草紙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極為寶貴的古代資訊,對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古代人如何過白露?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在古代,人們對白露尤為重視,用各類豐富的民俗活動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力求勾勒出一個詩情畫意的秋天。甚至在白露這天,太湖兩岸的漁民會將秋季捕獲的第一條魚獻給 河神 禹王,以求太湖風平浪靜,有個好收成。而且,白露的禹王祭祀,不僅有太湖兩岸的漁民,甚至還有從蘇南 浙北趕來的鄉親父老,這場祭祀也漸漸發展成...
古代記錄人出生的年,月,日資訊古代人是怎麼記錄人出生時間的
這個嘛,就牽扯到中國古代的紀年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是天干地支紀年法,天干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甲乙丙丁,地支就是中國的十二生肖子醜寅卯,60年為一個輪迴,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甲子。如甲子年等。月份是按照十二地支來計算的,如子月等。日期也是按照紀年的方法,如甲子日,也是60天一個輪迴。2016年7月30日...
古代人冬季有那些衣服可供保暖,古代人冬季有那些衣服可供保暖?
古代 人 有還能多 轉移地方 還有 避暑山莊 還有 過冬的地方 想百姓的話 他們自己有禦寒能力 天天干活 所以 自身 就有 很輕的禦寒能力 還有 赤腳 過河的 典故 所以 他們的 體質 都有遺傳的 自夏 商 週三代以來約四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人們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以絲麻為主,後一千年逐漸轉變為以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