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制思想對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影響及其應用

2021-03-07 03:29:02 字數 4871 閱讀 8741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中國把「禮」作為治國的根本之道來提倡,視「禮制」為維繫天地人倫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準則。「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制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其核心內容就是肯定社會各階層尊卑、貴賤、長幼分異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會尊卑有序、貴賤有別、親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級階梯,維護君臣父子間的統治秩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兩千多年來,禮貫穿於中國傳統文明的方方面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自然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建築。禮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禮制性建築的盛行;另一方面體現在禮制思想廣泛滲透到古建築中,使等級化和禮制化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徵。

《周禮》禮制思想「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坐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但凡搞城市規劃專業的專家、學者無不熟悉這段出自《周禮·考工記》的一段記載,描述了中國遠古時期周王城的佈局特點,也證明了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一套城市建設的城制制度。相傳《周禮》是周文王之子周公(名姬旦)所制,周王城也是周公所建。

《周禮》的禮制思想在城市建設方面要求皇宮以及天子朝事的宮殿位於**部位,必須能夠體現出至高無上、尊統於一的地位。因此天子所屬的一切建築均要高於都城的其他建築,高於全國其他一切城市。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級王公貴族,要按禮制各行其位;各級地方統治機構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規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顏色、大門間數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2樓:喜多多網編

我靠,這麼大的題目只給5分,太吝嗇了吧?都能寫**了。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3樓:最後線索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與「情景合一」高度概括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培植了人與自然天地和諧相處、尊天祭祖、克己復禮、盡心盡責的感情,對古代政治制度、社會和文化意識產生重大影響,對古代城市規劃產生巨大影響。

1、「天人合一」的代表性學派是儒家和道家,是形成古代城市規劃禮制思想的基石,如《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思想,《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道家的「禍福相依」主張,都對規劃中如何掌握天地、祖宗、社稷、陰陽、方位、虛實、對稱、軸線等起著重要作用。

2、「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學派是儒家、法家,是形成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一以貫之」、正統規劃思想長期占主導地位的重要原因。城市中軸線的形成,歷經2023年,在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得到最完整的體現,就是「知行合一」薰陶的結果。

3、「情景合一」的代表性學派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古代城市規劃重立意、講理性、象徵主義美學思想的基礎。《周易》是對自然界綜合觀察得來的產物,是這種思想的最早淵源。道家思想包括不少「情景合一」內容,如在北宋時出現的「太極圖」,東晉時代盛行的風水堪學說,都是同時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古代城市規劃常用的「相土」、「嘗水」、「卜居」、「形勝」、「值景構築」、「借景」、「對景」等創作思想,都是**於「情景合一」理論。

哲學思想與城市規劃的關係,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表現。「天人合一」觀念是東方文化思想的精華。「天人合一」即處理人與天的關係,「天道」是宇宙間最高的道理,人必須要尊重天,歷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祭天的天壇是國家的各個壇廟之首。

天既然這麼重要,必然在城市與建築中也要反映。古代的「天圓地方」說、「天筠地維」說、地輿說,也正是基於這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而產生的,「天」始終作為「主宰」社會形象出現在城市中,成為城市規劃的崇高目標。

二、從古詩文**古代城鄉風貌

中國古人建造一座城市或一組建築,究竟是功能第一還是精神需要第一,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呢?從古代的城市實際建設來看,至少是古代重要城市和建築群的規劃與設計在通常情況下是把精神需要放在第一或極重要的位置來考慮的。現以古詩文為例,**古代城鄉建設面貌的鑑賞標準。

1、描述鄉村。(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2)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3)王建的《雨過山村》「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4)許渾的《夜歸丁卯橋村社》「月涼風靜夜,歸客泊巖前。

橋響犬遙吠,庭空人散眠。 綠橋低水檻,紅葉半江船。自有還家計,南湖二畝田」。

以上為古代詩人筆下描寫的農村景色,自在、和諧、閒適、寧靜、安詳、鮮美,反映崇尚返歸自然,與天地融合在一起的美學標準。 2、描述城鎮。(1)王建《夜看揚州市》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如今不似時平日,獨自笙歌徹曉聞。」(2)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3)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以上為古代詩人筆下的城市,有的描寫經濟繁榮,井市有序;有的描寫環境優美,富於詩情畫意。字裡行間皆流露追求和諧、淡雅,與自然和諧的情趣,又是一種更高的美學哲理思想。

古代城鄉建設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重視與自然萬物的和諧,鄉村追求寧靜祥和,恬淡閒適;城市追求工整有序,經濟繁榮。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思想創造了中國獨具特色的城市和鄉村建設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應極力推崇傳統城市建設中的哲學文化,讓中國哲學思想走向輝煌。古代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都是效法於天的,哲學思想通過天、地、人,及其相應的政治制度等渠道而影響城市規劃和建築思想,可以這麼說,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就在於它忠實地表現了古代偉大的哲學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家的傳統命題是「真、善、美」標準的研究,有關「真、善、美」標準的各種觀點,表現出中華民族在理論思維方面的獨創性。古代思想家「真、善、美」的標準可概括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與「情景合一」高度概括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培植了人與自然天地和諧相處、尊天祭祖、克己復禮、盡心盡責的感情,對古代政治制度、社會和文化意識產生重大影響,對古代城市規劃產生巨大影響。

1、「天人合一」的代表性學派是儒家和道家,是形成古代城市規劃禮制思想的基石,如《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思想,《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道家的「禍福相依」主張,都對規劃中如何掌握天地、祖宗、社稷、陰陽、方位、虛實、對稱、軸線等起著重要作用。

2、「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學派是儒家、法家,是形成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一以貫之」、正統規劃思想長期占主導地位的重要原因。城市中軸線的形成,歷經2023年,在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得到最完整的體現,就是「知行合一」薰陶的結果。

3、「情景合一」的代表性學派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古代城市規劃重立意、講理性、象徵主義美學思想的基礎。《周易》是對自然界綜合觀察得來的產物,是這種思想的最早淵源。道家思想包括不少「情景合一」內容,如在北宋時出現的「太極圖」,東晉時代盛行的風水堪學說,都是同時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古代城市規劃常用的「相土」、「嘗水」、「卜居」、「形勝」、「值景構築」、「借景」、「對景」等創作思想,都是**於「情景合一」理論。

哲學思想與城市規劃的關係,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表現。「天人合一」觀念是東方文化思想的精華。「天人合一」即處理人與天的關係,「天道」是宇宙間最高的道理,人必須要尊重天,歷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祭天的天壇是國家的各個壇廟之首。

天既然這麼重要,必然在城市與建築中也要反映。古代的「天圓地方」說、「天筠地維」說、地輿說,也正是基於這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而產生的,「天」始終作為「主宰」社會形象出現在城市中,成為城市規劃的崇高目標。

古代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都是效法於天的,哲學思想通過天、地、人,及其相應的政治制度等渠道而影響城市規劃和建築思想,可以這麼說,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就在於它忠實地表現了古代偉大的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規劃思想及典型城市

5樓:yan胖子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秉承思想體系。

(1) 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城市性質有了嚴格規劃,《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所秉承的思想體系;

(2) 東周時期產生了「諸子百家」,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多元化時代,即有與《周禮·考工記》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維護傳統的社會等級和宗教禮法,也有以管子為代表的交更思想,強調「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漢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同儒家提倡禮制思想有利於鞏固皇權統治。因為《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城市形制比中國古代都城的影響越來越完整的體現出來。

中國古代規劃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營國思想、管子城市建設思想)

(1)《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中國古代大多數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鄴城、元大都等。

(2)管子認為城地選址應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其具體內容詳見第6題)收管子影響的城市較明顯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較複雜,長江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四面環山,只有中部地形較平坦,是中國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規則的都城。城內有規則方整的宮城區及反映商業及手工業自發成長的市肆區。

不同歷史時期居住區的完善與發展

中國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區稱「閭里」。裡是一貫封閉的居住單位。閭是裡的門。是一種嚴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在隋唐時期這種嚴格管理居住制度發展到極點形成「裡坊制」其特徵是嚴格管理。如令城坊裡隨晨幕的街鼓而頂時起閉,除三品以上**府第處一律不許在坊牆開門等等。二是面積很大。

唐代嚴格的坊裡制到末期已逐漸廢弛。而宋代的居住區與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聯絡的一群院落,雖然此時仍有坊裡,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稱,在入口處設牌坊,上書坊名,這與**江府圖上的描繪相似。居住區由巷分割成長條地段,這個條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並聯而成,巷的入口處往往有牌長樓,門樓,還有一些生活服務的小店鋪,有時為安全目的也設門。

在水網地區的城鎮,局長區的佈局與河網系統有直接的關係。居住區沿河道成帶形發展,住宅前街後河或前河后街。河與路之間為帶形居住地段。

河道成為生活空間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訊道。河道上多橋,橋頭往往就是居住區的生活**和社交活動的中心。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 形成及其發展 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 大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夏朝。由於階階級矛盾成了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戰爭也就成了階級鬥爭的最高鬥爭形式。到了殷商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常備武裝力量的出現軍隊數量的增多,兵器質量的提高,戰爭對從事和指導...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是什麼中國古代各朝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特點

儒家 禮制 影響下的森嚴等級 中國古代是受禮法約束的等級森嚴的社會。禮 是行為規範,法 是行為禁約,二者相輔相成,以保持人與人之間尊卑貴賤的關係。儒家思想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體現在嚴整的城市佈局 森嚴的社會等級上。儒家經典 周禮 考工記 中記載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廟...

中國古代監督思想對當今有何借鑑意義

1 堅持改革才有光明的道路。2 改革就不要怕艱難險阻。3 改革要有法制依據。4 改革要廣納人才,發揮人才作用。5 改革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6 改革要符合時代潮流,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方向,不可逆人民意志而行。中國古代監督思想對當代有無借鑑意義,有何借鑑意義怎麼寫 有,bai 任何一項政策和措施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