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2021-03-07 07:39:55 字數 5211 閱讀 3236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一,多層競爭,公開選拔。唐朝從縣到**,層層進貢士人都是從考試中選拔出來的。這種多層次的公開競爭為人才成長和湧現創造了條件。

第二,唐朝把全國成千上萬的貢士組織起來,通過層層考試,級級淘汰,擇優進貢。這不僅有利於貢舉取士的質量,也反映出唐**高度的組織能力。

第三,唐**在統一考試以後,還進行復試、核查、銓選,再予以錄用。這體現了擇優錄用、知人善任的原則。

第四,科舉制的實行,帶來了積極的社會效果。大批賢能士人得以參與到國家的管理工作中,從而刺激了民眾讀書、求知的積極性。據《新唐書·職官志》、《文獻通考·選舉考》和《冊府元龜·貢舉部》等資料統計,貞觀前後35年,全國入仕人數為14774人;其中由科舉入仕者5580人,佔入仕總數的37.8%。

但是,唐朝科舉制自身還有許多缺陷:一是獲功名者大多是地主階級士人,仕途仍為統治階級壟斷;唐朝開科舉士百餘次,沒有錄取女進士、女秀才的傳說和記載,科舉考試大門對女子是關閉的。二是國家對命題、監考、閱卷**的監督措施不明確,考試內容與實際需要嚴重脫節。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

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舉及第後,並不是立即授予官職,再經吏部的釋褐試,才能做官。吏部重視士子的學問與才德,以身,言,書,判作為甄選的標準。

進士特盛::唐代科舉雖以進士,明經兩科最盛,但因應考進士科目遠較明經困難。**又提倡文學,故進士地位凌駕明經之上。士人趨之若騖,進士科成為讀書人做官的踏腳石。

公卷通榜: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一旦臨場失準,亦可獲取錄,稱為公卷。

4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特徵:

1、種類繁多。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2、科目分類: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

俊士科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

一般只要對**以及註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

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

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

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

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

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

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

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

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

童子科,10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

二、簡介: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分科考試 擇優錄取 紀律嚴明 公平公正

6樓:補牢之前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

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說說唐代的科舉制度有哪些優點

7樓:匿名使用者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另外,中國科考制度歐美國家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歷史學者、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點破了—— 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

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8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科舉,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2023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9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

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網羅了一批中下層知識分子,使他們有了參與政權的機會,這就調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和特點

10樓:驃騎先鋒使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科舉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提**員素質;擴大統治基礎;促進社會穩定。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蔘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

科舉制度的特點:第一,根據政治、軍事、學術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型別,朝廷分別設立科目,通過考試進行選拔,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實效性。第二,允許士人(讀書人)向所在州縣官府報名應考,無名額限制,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

第三,通過逐級考試的方法,篩選人才。在人才選拔上,基本上體現了公開、公平的原則。

簡介:科舉制(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一種社會智商、能力的培養、挑選、使用的社會性管理程式。科舉制度對社會成員「逐級培養篩選、一一對比淘汰」的程式性步驟,得到全世界各種文化的認可接受。

史實: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他令各州每年貢士3人,後設不同科目選拔人才。

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就是以應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舉制的前身,中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變化?請簡要回答

更九品中正製為科舉制!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變化 唐朝科舉的三位關鍵人物是太宗 女皇 玄宗。太宗讓科舉更規範,包括科舉舉行的時間 考試的科目等,使得科舉成為一種常態化的選拔人才的方式。隋朝科舉才創立,舉行的時間科目都不是太穩定。女皇武則天開創科舉最高形式 殿試,即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她還是首次設立武舉的皇...

為什麼說唐朝的科舉制度促進了唐朝文化的大繁榮

科舉制的實施滿足了中小地主參政的願望,緩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回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有 答利於統治者政權的鞏固和國家的統一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相比,國家掌握了選拔官吏的權利,開放了仕途之路,選拔了一批促進國家發展的優秀人才 科舉制的實施滿足了中小地主的參政願望,緩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科舉制度的影響有什麼,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是什麼?

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政治 經濟 文化 社會 教育 軍事等各方面都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20世紀初科舉一度被唾罵為與纏足 鴉片 納妾一樣腐朽落後的東西。世紀末,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冷靜反思歷史,清理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