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zhy£宇
《鄒忌諷齊王納諫》練習
一、實詞過關
1、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修___________ 昳麗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窺鏡 服__________ 窺__________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__________ 4、朝於齊 朝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 蔽 6、面刺寡人之過者 刺__________
7、謗譏於市朝 謗_________ 譏______ 謗譏________ 市朝__________
8、聞寡人之耳者 聞__________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10、時時而間進 時時__________ 間__________
11、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誠__________ 12、期年之後 期年__________
13、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畏__________
二、虛詞一覽
而: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佚麗 __________ 暮寢而思之 __________
時時而間進 __________ 窺鏡而自視 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聞寡人之耳者,齊國之美麗者也
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_________ 問之客曰 __________
由此觀之 __________ 燕趙韓魏聞之 __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
以: 自以為不如 __________ 皆以美於徐公 __________
於: 臣之客欲的求於臣 _______ 皆以美於徐公 ________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_________ 皆朝於齊 __________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佚麗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3、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
無可進者。
4、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5、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6、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四、篇章理解
1、結構:第一部分(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言特點
a.三人回答鄒忌的話,內容相同,語氣明顯不同。
妻:因偏愛,表示一種 _________ 口氣
妾:低微的地位,反映 _______ _ 心理
客:不用強烈的反問,而是平淡的肯定,表現 態度
b. 全文用__________說理的方法,非常貼切,盡情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從全文看,第一部分的敘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絡緊密,結構嚴謹,以小事設喻,由_____及______,以小見大,由________到_______,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五、1、 給下面的字詞注音:
昳( )麗 朝( )服衣冠 窺( )鏡
期( )年 朝( )於齊 間( )進
2、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後組詞。(8分)
(1)冠 ( )( ) (2)廷( )( )
寇 ( )( ) 延( )( )
(3)蔽 ( )( ) (4)納( )( )
弊 ( )( ) 枘( )( )
六、解釋:
(一)詞類活用: (意義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聞寡人之耳者 4、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二)一詞多義
1、朝 a..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b.於是入朝見威王 ( ) 2、孰 a.
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 ) b.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 )
(三)古今異義
1、 今齊地方千里 地方 古: 今:
2、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古: 今:
3、明日,徐公來 明日 古: 今:
4、能謗譏於市朝 謗譏 古: 今:
(四)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謂其妻曰 ( )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
(2)時時而間進 ( )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3)皆以美於徐公 ( ) 必以情 ( )
七、理解性默寫
1、《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 體的歷史著作《 》,編訂者
是___________。「諷」的意思是 。
2、文中寫鄒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3、文中寫鄒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4、文中寫齊王納諫而達到國內大治的句子是
5、文章中寫鄒忌從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啟發的句子:
。八、課文內容理解
1、 面對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讚美,鄒忌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
2、威王一「善」,政局迥異,初時「門庭若市」,後來「無可進者」,請根據「無可進者」寫出「門庭若市」的反義成語 。「門庭若市」體現了威王的「廣開言路」,在我們學過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廣開言路」的問題?
3、「王」下令是受了誰的啟發?他頒佈了什麼命令?他為什麼要頒佈這一道命令?
4、「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說明了什麼問題?
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中的「此」指代什麼?「戰勝於朝廷」的意思是什麼?
6、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本文中的鄒忌的忠言並不逆耳,齊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請問那句俗語是不是錯了?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7、鄒忌善於進諫,齊王虛心納諫。請借用《出師表》中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齊王的行為。
8、鄒忌勸諫齊王的策略,高明在**?
9、請簡要分析文中兩個人物的形象特點。
a、 鄒忌
b、齊威王
八大題答案
1、 圍繞「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來答。示例: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
2、「門可羅雀」或「門庭冷落」《出師表》
3、受了鄒忌的啟發;「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讓人們敢於說真話,實現剤國治國安民、繁榮富強。
4、說明在此之前,齊國的朝政等方面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5、「此」指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這種情況。「戰勝於朝廷」是指內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別的國家畏服。
6、那句俗語沒有錯。我們可以有新的理解。勸誡別人要看物件,有人適合聽順耳之言,有人則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一定要講究勸誡方式。
既然是給別人提建議或意見,又希望被別人接受,最好選擇一種讓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察納雅言(開張聖聽 諮諏善道)
8.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齊王,使他樂於接受(或高明在現身說法,使齊王容易接受)。
2樓:匿名使用者
無語了 就算我知道鄒忌諷齊王納諫 但課後體 我也記不住啊 新版教材要是該題了更麻煩
人教版的鄒忌諷齊王納諫 課後答案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鄒忌是怎樣成功地說服齊王的;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為例,在聽到妻、妾、客的讚美並判定與事實不符時不喜不
怒,而是冷靜的分析,從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並準備以此為喻去諷諫齊王。鄒忌在諷諫齊王時,先以身
設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後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
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相似。
鄒忌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 這種委婉勸說的的優點在於充分尊重被勸
說者,盡情盡理,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所以齊王接受了意見,並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鑑這種做法,批評別人要講究方法。要既達到使對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對方使之不難堪,一定要委婉些。
4樓:匿名使用者
1.鄒忌妻妾怎樣評價鄒忌和徐工之美?鄒忌從中悟出什麼道理?
2.鄒忌怎樣分析"王之蔽"從中可看出鄒忌的諷諫藝術有什麼特點?
3.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結合課文和你所知道的事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私:偏愛讚揚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畏:卑微膽怯
道理:人們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會說出事情的真相,由此他進一步悟出了治國的道理,即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於說真話,這樣才能實現大治。
特點:鄒忌將生活中「比美」這一現象與齊威王治理國家進行類比,生動委婉,易於讓人接受。
「銅鏡」只能影射出我們外表的瑕疵;「人鏡」則能暴露人格品德的缺憾。正如古人所說,「君子日參省乎己」,才能「知明而行無過」。「人鏡」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走過的路,就是自己的「鏡子」。
相關事例——唐太宗和魏徵。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翻譯
內容來自使用者 你說的對 題 目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學 目的 1 理解文章中文言詞語的含義。2 瞭解句意。能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3 準確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重點 目的1 2 3 難點 目的3 教學方法 歸納法 練習法 課型 複習課 教具 多 教學過程 知識結構及時間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一...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翻譯
內容來自使用者 你說的對 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冊 戰國策 鄒忌修 長,指身高 八尺有 通 又 餘,形 形體 貌 容貌 昳麗 光豔美麗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豔美麗。朝 早晨 服 穿戴 衣冠,窺 照 鏡,有一天 早晨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謂 對 其妻曰 我孰與 同 相比,誰 城北徐公美?對他的妻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表達什麼主題鄒忌諷齊王納諫表達什麼主題
鄒忌諷齊王納諫表達的主題是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於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 戰勝於朝廷 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並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這一主題思想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