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vivi林依依
絲綢之路作為漢朝與漢朝與西方國家來往的重要陸上交通要道,其經濟地位不可動搖,是與諸國**往來的重要道路,漢朝的絲綢、瓷器都可以運往諸國進行交易,為漢朝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絲綢瓷器也成為羅馬等國家貴族的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徵.其次,漢朝作為開明的文化王朝,也依靠絲綢之路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漢賦等漢朝的文化特徵都是兼收幷蓄的結果.在政治上通過絲綢之路的建立,漢朝也避免了很多與外的戰爭.
且對未來世界開始聯絡起了基奠作用
2樓:微投光影
是文化交流的關鍵路線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對國內外有什麼影響
3樓:阿沾
對中國影響: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對外國影響:給歐洲帶去了東方的文明,也被稱作「東學西漸」。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其中,火藥打擊的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印刷術、造紙術加速了新興的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指南針把歐洲帶進了大航海時代。 中國儒家思想傳播到了歐洲,通過對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的影響,而作用於啟蒙運動。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2023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時遊牧文化交流的動脈,其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
4樓:清晰的轉角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商品交流: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文化交流:中國古代技術西傳,造紙術及紙製品傳出中國,傳遍世界各地。
宗教思想交流,使得中西文明開始接觸碰撞,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給國外帶去了美麗的絲綢,讓他們知道了這種產品**於古老的中國,回中國時從國外帶回來了很多種子,銀器,技術,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6樓:小汐子
陸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瞭解的最早視窗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故事、**教的故事;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瞭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闢早2023年。
其次,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瞭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三,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佔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23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準備了。
第四,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西部開發最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任務之一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中心的西部有過的繁榮及其原因,瞭解遠在2023年以前的絲綢之路的歷史。瞭解絲綢之路的歷史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線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來東西文化薈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許多著名歷史人物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無數歷史遺蹟和稀世文物。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闢後,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宋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藥之路之稱。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我國的航海業開始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絲綢之路對中國和外國的影響
7樓:金果
1、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瞭解的最早視窗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故事、**教的故事。
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瞭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闢早2023年。
2、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瞭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佔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
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23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準備了。
4、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西部開發最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任務之一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中心的西部有過的繁榮及其原因,瞭解遠在2023年以前的絲綢之路的歷史。
8樓:林老肥兒
對中國影響: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對外國影響:給歐洲帶去了東方的文明,也被稱作「東學西漸」。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其中,火藥打擊的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印刷術、造紙術加速了新興的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指南針把歐洲帶進了大航海時代。
中國儒家思想傳播到了歐洲,通過對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的影響,而作用於啟蒙運動。
擴充套件資料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2023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
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我國的意義
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一帶一路 進一步鞏固 擴大我國與中亞 東南亞以及更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互利合作,有利於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由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 再到沿江沿邊開放 最後全面開放這樣幾個階段,受地理區位條件制約,東部沿海地區開放水平明顯較高,沿邊地區特別是西部沿邊地區在...
絲綢之路對中國和外國的影響
1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瞭解的最早視窗之一。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 絲國 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
古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如圖所示 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 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年 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