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殘陽雪秋風掠
前者,是為了一致抗日;後者,是為了廢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勞動力
(13分)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瓦窯堡會議後,中共**加強了統一戰線工作。與此同時,從
《國共合作宣言》內容
中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不同土地政策?
2樓:匿名使用者
土地
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
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
1、含義: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蔣介石發動圍剿,中共在根據地開展的。
3、原因:
(1)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發展;
(2)是農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
(3)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才能調動農民革命和生產積極性,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取得戰勝敵人的最基本條件。
4、區域:革命根據地
5、土地革命路線:
(1)內容:依靠貧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制定的依據:國內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即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矛盾)。
6、作用(意義):
使廣大貧僱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保衛勝利果實,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貧農、僱農、中農、富農、中小工商業者)。
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
土地政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1、背景:
(1)國民黨政策由對外轉向對內,由抗日轉向**;2023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動方針,掀起了**高潮;
(2)日本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推行「三光」政策。
2、實質:承認地主對土地財產的所有權,同時保證農民的承佃權,即限制封建剝削。
3、制定的依據:
(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由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變為中日****;
(2)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對峙到合作抗日。
4、作用(意義):
(1)有利於減輕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
(2)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與2023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對地主土地所有權的處理方法.
擴充套件資料
土地政策指的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內的政治和經濟任務,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方面規定的行動準則。它是處理土地關係中各種矛盾的重要調節手段。
一般包括地權政策、土地金融政策和土地賦稅政策等。
土地政策制定原則:
1、目標明確:土地政策是為土地管理過程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據,其目標既要與土地管理的目標對應,又要具體、明確;
2、全面、準確收集資訊原則;
3、可行性原則;
4、多方案擇優原則;
5、系統性原則;
6、公共利益原則。
通常情況下土地政策對三大效益的選擇順序是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後才是經濟效益,也就是說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堅持公共利益優先原則是最主要的。
3樓:匿名使用者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路線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2023年.
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正確進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貧農.
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促護中小工商業者.
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原耕地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2.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按抗日戰爭前的原租額.
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減少到社會借貸關係所允許的程度.實行了這個政策.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於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邊.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中國人民和美蔣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土地革命的條件日漸成熟.
2023年5月4日.中共**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一路風雨一路歌」,28年風雨歷程,28年歲月滄桑,從1921到1949,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
中共提出《國共合作宣言》的歷史背景
4樓:匿名使用者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內十年內戰已經結束。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
論述土地政策在不同時期的內容及作用
5樓:糖糖南溪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
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政策
(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2023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
依靠貧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階級統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最迫切的問題。
(3) 作用:農民在經濟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贏得廣大農民的擁護,政權得到鞏固,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抗日戰爭時期政策
(1)政策:停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改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需要動員一切力量,實行全民族抗戰,爭取抗戰勝利。
(3)作用: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同時團結了地主一同抗戰。
3.解放戰爭時期政策
(1)政策:①2023年把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②2023年9月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者,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2)原因:①抗戰勝利後,解放區農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戰爭的第二年,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需要鞏固後方。
(3)作用: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批青壯年踴躍參軍,支援前線,農民群眾的支援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強調注意兩點:(1)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維護農民基本利益。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據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始終以農民階級的利益為重。
二、中共在社會主義過渡和建設時期的土地政策
1.過渡時期
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問題,進而完成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土地改革時期(50~52年):面對艱鉅的恢復經濟和鞏固政權的任務,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要求;政策:中共頒佈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繼續完成土改任務,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響:土地改革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2)農業合作化時期(三大改造時期 53~56年):通過變革生產關係,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配合國家工業化;政策:積極發展穩步發展的方針,自願互利的原則,由互助組--初級社--高階社。
影響: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土地公有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並有利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實際時間1958~2023年)
錯誤認為公有化規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政策: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小社並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響:嚴重挫傷了農民的利益和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3.改革開放新時期(2023年以來)
通過變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內容,從而解放農業生產力。
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但沒有所有權。
影響: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三化發展)
中共提出《國共合作宣言》是在何種背景之下?
急求: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土地政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國共合作採取了什麼樣的方式,中共三大確立的國共合作方式是?
合作方式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產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方式,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設想原本是實行 黨外合作 但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 黨內合作 即共產黨員 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
中共三大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國共合作及共產黨員是否加入國民黨,經
b試題分析 復中共三大於制1923年召開,通過了國bai共合du作的議題,中國共產zhi黨與國民黨合作,進行了國民大革命運動dao。故選b。a項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 c項是在國共合作破裂後開始的,是在1927年後 d項是在1937年爆發的,與材料時間不符。點評 中國三大確立了與國民黨合作的方針,19...
中共十三大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共十三大內容
1 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2 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版路線。3 作出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 出席大會開幕式的共1953人 代表著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