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人生階段與教育,談談你對終身教育的理解

2021-03-23 12:28:08 字數 5005 閱讀 4579

1樓:準星閃閃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

「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

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

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

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你對「教育幸福」的理解。論述題

結合文章內容,寫出你對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句話的理解。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此的感悟

2樓:匿名使用者

她並不是給"我"上課本,不能給我知識上的教育,而她會教我做人,是用行動無形地感化著"我" ,能給我生命上的教育

3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

因為她改變我的人生,讓我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愛。

4樓:baby火焰的力量

你們的都不對,是要結合文章內容,還要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素質教育內涵和實質的理解。

5樓:我已年滿18歲

當前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相對於應試教育來講,素質教育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同時,我們也發現,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一) 素質教育成為課外學習版的應試教育

許多學校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就是組織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培養學生某方面的特長,導致了實施中的片面性。素質教育是以培養技藝為前提,而非如應試教育般,較為強迫的使學生學習。學習目標太過功利,高考不考的科目,學生沒有興趣,那是註定的。

(二)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負

一些學校認為實行素質教育就是減少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的內容。教師像卸了「包袱」一樣,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認真備課了;學生則像洩了「氣」一樣,學習放鬆了。其實減輕學生負擔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中應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學生負擔也不是越輕越好,這裡面有一個度的問題。

(三)無法真正的將素質教育的理念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

一些學校表面上熱火朝天,實際上仍然把升學率當作是評估質量的硬指標,節假日補課有增無減,學生負擔不堪重負。有的學校在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尚未進入系統、有序階段,就急於將「成績報告單」改為「素質報告單」,結果是「換湯不換藥」。背後的原因就是素質教育缺乏一個顯性的評價尺度和評價標準,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評價仍然只看學生的成績,看升學率,使本來就已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解決當前素質教育問題的措施建議有:

一是提高認識,加強對實施素質教育的領導和管理。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措施,保證素質教育在城鄉中小學的全面推進和深入。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建立課程改革聯席會議制度,在課程改革經費投入、辦學條件、教師編制、評估督導、成果獎勵等方面制訂和完善配套措施,為課程改革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平衡。

二是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使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加大對教師繼續教育的支援力度,強化學校管理人員培訓,以適應教育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規範辦學行為,學校要認真執行「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有關規定,嚴格控制學生在校考試次數和在校學習時間,嚴格控制學生的課業負擔量,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

學校不準隨意增加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停辦各類補習班、重點班和學科競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同時,也需要家長的理解引導和助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素質教育自身,同時也讓素質教育有一個顯性的評價尺度和評價標準。

三是深化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建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完善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建設,並逐步將其作為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生錄取的重要依據,把素質教育實施情況作為評估辦學質量的中心環節,納入教育督導內容。建立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的教學質量監測評估系統,指導教學。

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及招生錄取制度。堅持德育為先,構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機制。

客觀地說,當前並不是任何一個學校都能承載起這樣的學習模式,並非每一個家庭都能提供這樣的「研究基礎」。到底哪種教育模式更科學,需要時間檢驗,但從今後發展來看,類似的嘗試會越來越多——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也好,加大優質資源供給也罷,應該讓「小學生遇見蘇軾」更常見、更普遍,讓更多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

6樓:彩霞滿天光

1、關於素質教育的概念,素質教育是個體在先天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的環境影響的教育訓練而形成起來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

2、關於素質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學校教育中以發展學生的多方面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動。

3、素質教育的內容構成有以下六點:

①政治素質教育主要指對民族,階級,政黨,國家,政權,社會制度和國際關係的情感,立場的態度的教育.當前主要是四項基本原則教育。

②思想素質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動機,民族精神,人生觀,價值觀等。

③道德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是指個體所具有的正確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他人之間關係的良好品質.道德素質教育就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行為習慣,道德情操,道德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責任感,事業心,奉獻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質等。

④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指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審美修養,勞動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⑤身體素質教育,指教育個體保證生理機能的正常發育和掌握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與衛生保健常識。

⑥心理素質教育,是指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心理品質,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解決學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強學生自我平衡狀態的能力的教育。

4、中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是使全國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保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即基礎性,能夠給予學生未來發展中最基本,最基礎的素質,這些素質可以成為他們進一步發展的潛能和條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選拔教育;人的發展內容要全面,而不是單方面發展學生的應試能力.

發展性,指注重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培養合格特色的人才。

7樓:匿名使用者

素質教育的內涵,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乎的是他們學習的知識,理論性的佔據了很大部門。其實,素質教育更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因為很多時候,這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了!

終生教育的提出時間

8樓:無名之人

20世紀20年代。

終生教育,始於20世紀20年代,流行於60年代的國際教育思潮。主張教育應該貫穿於人的一生中的各個年齡階段,而不是隻在兒童和青少年時代。

終身教育一詞始見於2023年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廣見於教育文獻。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局局長、法國的朗格郎竭力提倡。

他認為,數百年來把人生分成兩半,前半生用於受教育,後半生用於工作,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接受教育應當是一個人從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應當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請談談對人生的看法,談談你對人生的看法,感悟?

人生是什麼?人生,一個樸實而深刻的字眼,人生是一個為自己而創造的過程 人生是一個讓自己發光發熱的瞬間。人生如書,一本深沉厚重的書,一本一輩子才能寫完,讀完的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寫好,讀懂的書。嬰兒在產房裡的第一聲啼哭便是書的序言,書的名字就是嬰兒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生命在慢慢長大,人生之書也漸漸...

談談你對素質教育的理解談談你對素質教育的理解要最詳細的答案

當前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 科學文化和身體 心理 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相對於應試教育來講,素質教育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 更高水平 更高質量的教育。同時,我們也發現,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一 素質教育成為課外學...

結合文學或其他藝術創作與欣賞實際,談談你對藝術真實的理解與認

藝術 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在高的過程中藉助於各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文學層面,上至 詩經 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卻又相對高於生活。關關雎鳩 的愛情模式,歷來感動青年男女。激起心靈的共鳴。電影藝術亦如是,劇情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除了其現實層面的展示,還有些許的藝術誇張。藝術源於真實 而又高於真實 是不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