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樓:過客丨小羽
此偈出自《六祖
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闡!
3樓:此生癲狂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4樓:匿名使用者
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5樓:匿名使用者
詩本身沒什麼意思,只不過是反映出作者已經理解佛祖關於身、心、修行之間關係的真義。如果想僅僅讀爛這一首詩就能悟道,據瞭解還沒有人能夠做到。
6樓:t深深海底行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首偈;在此之前,神秀和尚寫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小心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是對應上偈而做了這首偈。
神秀和尚的偈,被五祖弘忍大師判為「未見性」,然而「依此修行,可勉墜地獄」
惠能大師這首偈,則被五祖印證為已經開悟;
菩提本無樹:對應「身是菩提樹」,是說我們的色身無非是四大和合,借父母因緣而成,終歸壞滅;因此是「空」;故言「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對應「心是明鏡臺」,是說我們這個意識思維之心,能覺能知之心也會在壽終是斷滅不現;依然是空。更有我們的真如如來藏,雖然「不生不滅」卻是「空性」;無有色相可得,不能覺知;因而也是「空」。
本來無一物:是說五蘊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滅法,是「空」;真如雖然能生一切法,卻本為「空性」;而且,真如如來藏人人具足,不是「前無今有」,故不可言「得」。綜合來說,如《心經》所言: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故言「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塵埃者,是指「煩惱」。煩惱及身,名為「受蘊」,色身乃至意識心,本為「暫時有」,命終斷滅則不能感受煩惱;其次,宿世一切煩惱業因,藏於我們第八識如來藏之中,而如來藏不能自證自知,故不能感受煩惱。
以上二義,故說:「無塵可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7樓:匿名使用者
啊彌陀佛!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歌詞是哪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句詩,來自佛教禪宗故事。當日版南宗六祖惠權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 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禪語是
意思是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賞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呀
這不是詩,是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 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