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2樓:**淚雪
1.的2.代詞3.無實意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3樓:石頭說世界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代詞、名詞、動詞、連詞、助詞及詞綴。
1、代詞。
表示你;你的。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2、名詞。
即「而」作為象形字的本義:鬍鬚。
3、動詞。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4、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錶轉折關係。如:「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餚之戰》
表修飾關係。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表假設關係。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表並列關係。如:「苟粟多而財有餘。」 《論積貯疏》
表相承關係。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表示遞進關係。如:「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
表因果關係。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擴充套件資料:而的用法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朝而往,暮而歸。
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人而無信,不知其也。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秦師輕而無禮。
4樓:甘悅來修淼
而一、用作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三、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5樓:君如墨伊似水
一、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二、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6樓:匿名使用者
表承接,錶轉折,表並列,但是,而且
7樓:曉龍修理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如下:
1.連線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分句等。
a)連線語意相承的成分。
b)連線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c)連線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d)連線事理上前後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線到動詞上面。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筆畫:6,五筆:dmjj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而後[ér hòu]
副詞。然後:先定好計策,~行動。
3.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試驗失敗了,~他並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性情溫順~心地善良。他不僅會開汽車,~還會修理。不但戰勝了各種災害,~獲得了豐收。
5.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人們先是一驚,~鬨堂大笑。先是領唱的一個人唱,~全體跟著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發現得早,否則釀成大禍。
7.而已[ér yǐ]
罷了:如此~,豈有他哉。我只不過是說說~,你不必過於認真。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8樓:伊蓮夏荼
1、懂得,瞭解,理會。
出自唐· 韓愈《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
2、彼此瞭解,交好。
出自唐·王維《酌酒與裴迪》:「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相交到老還要按劍提防,先貴者卻笑我突然彈冠。)
3、主持;管理。
出自先秦·佚名《勾踐滅吳》:「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4、識別;區別。
出自西漢·劉安及門客所編寫的《淮南子》「故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所以孿生兄弟長相一樣,也只有當母親的才能分清。)
5、參與。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七年》:「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國子知之。」(高、鮑兩人打算不接納國君而立公子角,國子參與這件事。)
9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見解;瞭解,賞識;交好,相親,知己;主持;通「智」,智慧,聰明。
之在小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10樓:love·珍
基本字義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 助詞,表
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更多詳細資料
11樓:冬芊芊
1的。例,吾之家
2去。之泰山
3語氣助詞。例如,行之。
12樓:麥如雄
要看是在**…一般的話是「的」
(之)字在古文中的所有詞意都有什麼
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在古文中「也」有哪些意思,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也 在古文中用作助詞,根據用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字義如下 一 用於句末,意思是 1 表判斷。2 表疑問或反問,前面常有 安 何 等與它相配合。3 表感嘆。4 表祈使,常與 無 不 等呼應。5 表示陳述或解釋。二 用於句中,意思是 1 表判斷。2 表陳述或解釋。3 表語氣停頓。三 用在複句的前分句末或...
這幾個古文什麼意思,「而」在古文有幾個意思?
擊其暮歸 意思就是等他的軍隊疲憊了再攻擊 避其朝銳,擊其暮歸 而 在古文有幾個意思?急求!請問這幾個古文是什麼意思?什麼字型?求原字翻譯!屈原的詩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那個大神告訴我這幾個文言文是什麼字具體什麼意思謝謝大神 福祿豐盈萬事全,一生榮耀照雙親,名揚威震人欽佩,處世逍遙似遇春...
古文中去是什麼意思,古文中於是什麼意思
去有四個含義1,離開,如 陽虎去齊走趙。2,除掉,去掉。如 除殘去穢。3,距離。如 去門十里以為界。4,前往,如 有敢去柳下季壟而樵採者,死不赦。大多數時候是離開的意思,也有翻譯為去掉,距離,前往 的時候。1.除去 2.離開 3.距離 古文中 於 是什麼意思 介詞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 處所,可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