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烏第
孝文帝遷都洛陽及其原因
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其漢化的關鍵環節。孝文帝為何急於遷都呢?究其原因,首在漢化。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以來,一直定都平城,儘管其間因為饑荒等原因,有人提出過遷都的動議,但都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及至孝文帝親政,北魏立國已近百年,即使自太武帝統一黃河流域以來,也近半個世紀,如果要繼續推進北魏的統一大業,自然要進一步南進,將政治中心遷徙到華夏文化故國的中心地,從而實現與中原漢族大族的進一步融合,擴大北魏的社會基礎,在取得漢族上層擁戴的基礎上,使北魏獲得文化上的合法與正統的地位。孝文帝內心仰慕漢文化,且以華夏正統自居。
492年,群臣討論五行次第,孝文帝採納漢族士人李彪的建議,認為北魏直承西晉,具有正統的地位。既如此,他一定要將都城遷到中原地區。孝文帝曾對反對派說:
「代在恆山之北,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於中原。」孝文帝意欲全面漢化,必然將北魏漢化從一般的制度層面推進到文化層面,而文化往往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最後堡壘,這對大多數鮮卑人而言,在感情上是很難自覺接受的,而平城作為鮮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保守勢力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在平城進行全面漢化,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孝文帝對此很清醒,曾說:
「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他認為只有遷都中原,才能深入推行其一系列漢化方略。
因此,誠如陳寅恪先生所指出,「遷都洛陽乃北魏漢化政策中一大關鍵」前揭《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第40頁。。
其次,孝文帝遷都還與其統一全國的戰略關係密切。自太武帝拓跋燾以來,北魏在軍事上已逐漸形成了對南朝的優勢地位,並把軍事攻擊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南朝。孝文帝時,北魏的版圖已擴張到淮河一線,南朝在軍事上處於守勢,孝文帝本身漢化修養極高,無論是出於正統的觀念,還是天下共主的願望,他都急於遷都。
孝文帝一再表達他的這種急切願望,他曾對出使南齊的盧昶說:「卿便至彼,勿存彼我。密邇江揚,不當早晚,會是朕物。
」他對李衝說「方俗經營宇宙,一同區域」,「取南之計決矣,朕行之謀必矣」。又謂北海王元詳說:「江吳竊命,於今十紀,朕必欲盪滌南海。
」當有人以為統一時機尚未成熟,主張不要輕舉妄動,孝文帝很不以為然,說「奮臂一呼,或成漢業」,「將希混一,豈好輕動」!正因如此,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先後三次親率大軍南伐。孝文帝既「取南之計決」,便必須將都城南遷,以便坐鎮指揮,否則在平城遙控,無法具體實施其統一戰略。
對孝文帝的這一心態,宋人葉適已有清楚的領會,他在《習學記言序目》卷三四中指出:「孝文遷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土,蓋欲身在近地,經營江左耳,其與盧昶語可見。」
再次,孝文帝遷都還有經濟方面的因素。陳寅恪先生曾指出:「魏孝文遷洛原因,除漢化及南侵二大計劃外,經濟政策亦為其一。
」前揭《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第75頁。北魏舊都平城處於塞外,生活物資主要依靠中原地區的**,耗費很大。因此,遇到災情嚴重的情況,平城人口便往河北等地「就食」,明元帝便因此有遷都的打算。
相反,遷都洛陽,交通便利。孝文帝看中了洛陽的漕運優勢,打通黃河與淮河之間的運河系統,「從洛入河,從河入汴,從汴入清,以至於淮」,大大便捷運輸軍隊及物資,「此乃軍國之大計」,又說:「朕以恆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而黃河急浚,人皆難涉。
我因有此行,必須乘流,所以開百姓之心。」可見孝文帝以為都洛能通四方運輸,關係到軍國大計。
洛陽是歷史上著名的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具有「正統」地位的王朝曾定都於此。孝文帝以華夏正統自期,並以此號召天下,著力統一全國,洛陽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定都於此將帶來的濃郁、熱烈的漢化氛圍。任城王元澄稱「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
凡此種種,最終促成了孝文帝決意定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北魏漢化程序中的關鍵一步,也符合北魏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發展的總體趨勢,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引起了北魏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政治勢力的激烈衝突。從當時北魏統治階層人員的構成情況看,主要可分為鮮卑宗室貴族、鮮卑非宗室的代姓貴族和漢族士族集團二大群體,具體細緻分析,鮮卑宗室人物又有不**支、不同年齡、不同輩份等分別,漢族士人又有不同地域、不同門第等級的分別等,情況比較複雜。從鮮卑貴族集團的總體情況看,孝文帝的兄弟及其他一些年輕的鮮卑貴族比較贊同遷都與漢化,這與他們自身的漢文化修養是密切相關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任城王元澄,他不僅參預遷都的謀劃和落實,而且對反對派做了很多勸導、瓦解的工作,故孝文帝稱其為「社稷臣也」,「若非任城,朕事業不得就也」。
鮮卑貴族中相當一部分人對遷都與漢化持反對態度,「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可見反對勢力很大。
總之,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接受和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目的是什麼
2樓:破雪無痕
1:定都洛陽可以更好的吸收學習漢文化.
2:洛陽是中原古都,定都洛陽,也更好的兼併中原!
回答完畢 謝謝
3樓:
我記得歷史書上是有的,具體是什麼我就忘了。
大約是孝文帝很推崇漢學,讓胡人學漢字穿漢服,任用漢族**。遷都洛陽也是為了向中原靠攏。
孝文帝這個人也算是人才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直接目的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本·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六課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中提到:「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這裡提到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兩個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其實這兩個目的是遞進關係的。
也就是說,只有在「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情況下,才能「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最終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因此,要談直接目的,還是選b項為好。
5樓:匿名使用者
b.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因為南方離漢族更近,更便於向漢人學習
d是最終的目的,但在本題中它只能算「間接目的」,而本題問的是「直接」目的
6樓:瓊婁玉宇
b.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才能更好鞏固其在黃河流域的統治
落後的征服者總是被被征服地區的先進文化所征服
7樓:匿名使用者
做歷史題要明白什麼是直接目的什麼是間接目的
8樓:匿名使用者
b.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遷都洛陽?有什麼重大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
孝文帝很推崇漢學,讓胡人學漢字穿漢服,任用漢族**。遷都洛陽也是為了向中原靠攏。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影響:遷都以前,孝文帝就進行了政治、經濟改革;遷都以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10樓:憤怒的二栓
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佈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在她的薰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
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
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
他關於「帝宅」、「王裡」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
「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
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
客觀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對中原地區的管理,也有利於鮮卑族的封建化程序.當然也促進了歷史的前進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遷都到洛陽孝文帝遷都到洛陽為什麼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 遷到洛陽。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為什麼北魏孝文帝要遷都到洛陽 1 定都洛陽可以更好的吸收學習漢文化.2 洛陽是中原古都,定都洛陽,也更好的兼併中原 3.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為什麼北魏孝文帝要遷都到洛陽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遷都到洛陽孝文帝遷都到洛陽為什麼
1 定都洛陽可以更好的吸收學習漢文化 洛陽是中原古都,定都洛陽,也更好的兼併中原 3.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4.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 困難。5,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6.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原因是 1 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孝文帝遷都的原因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巨集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佈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薰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孝文帝說過 此間 指平城 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