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怎樣

2021-03-04 06:36:34 字數 3530 閱讀 8398

1樓:金果

一、背景: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

3、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二、內容: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5、遷都洛陽。

6、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三、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2樓:阿沾

1、改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

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局面。當時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

2、改革的內容:

(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

(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

(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3、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遠矚的改革眼光。

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

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後,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序,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樓:敲黑板劃重點

2、改革的內容:

(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

(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

(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3、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4樓:獨行沒趣

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5樓:真誠無怨無悔

穿漢服,說漢話,寫漢字,改漢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溝通。

6樓:該使用者無名字哎

改革背景

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拓跋部不斷南遷,在西晉時,部落首腦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位代王,並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

一、兼併戰爭,先後滅掉了北方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改革內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

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北魏統一復黃河流域後,出現了制

民族大融合的趨bai勢;北方少數du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zhi北方dao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8樓:匿名使用者

①改革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

制域後,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 ②改革的主要內容:

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把一些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對社會秩序安定,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政治上,遷都洛陽和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兩項措施均有利於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採用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話,提倡同漢族通婚,這就從姓氏、服裝、語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鮮卑族和漢族的隔閡,達到鮮卑族和漢族進一步融合的目的。 ③改革的歷史作用。

歷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另一方面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怎樣

一 背景 1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2 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3 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4 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二 內容 1 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2 推行均田制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3 設立三長制 為...

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 經濟 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質是什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性質 還是為了促進鮮卑族的漢化,鮮卑族從一個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成封建小農思想的生產方式,這在根本上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通知。這一改革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順應了歷史潮流,也符合了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和滿足了各民族人民的冤枉,為北魏的繁榮強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