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秦王朝的軍隊,來
置於皇帝的嚴格控自
制之下,負責全國bai軍du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zhi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dao,秦有上將軍和前後、左、右諸將軍。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
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負責守衛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統領。地方兵置於郡、縣,一般由郡、縣尉(亦稱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調遣。
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下轄都尉和部都尉。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秦朝軍隊的軍銜,有20個等級~都有那些?
2樓:g瀹竌y鏄熲瓙
秦朝軍隊實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分別是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由商鞅設立,目的在於提高秦軍的戰鬥力。為獎勵軍功,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
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3樓:匿名使用者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途徑之一。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其最高階叫徹侯。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簪嫋,第四級不更,是相當於士的,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是相當於大夫的,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是相當於卿的,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是相當於諸侯的。
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排列如下:
1公士,2上造,3簪嫋,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18大庶長,19關內候,20徹候。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商鞅設立的。目的在於提高秦軍戰鬥力。
5樓:周偉
秦朝**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縣制。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地方上全國分36郡,郡的長官叫守,執掌軍事長官叫郡尉。
郡下萬戶以上縣長官叫令,萬戶以下縣長官叫長 。
6樓:匿名使用者
元帥、大將、都尉、校尉
秦朝軍隊與羅馬軍隊誰厲害,秦軍與羅馬軍團哪個戰鬥力強
肯定秦朝厲害中國的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很高的一個水平,的鋒銳程度 抗擊打能力比早期的鐵器要好。弓弩保證了遠端打擊的能力。秦朝軍隊人多勢眾,戰國時期就經常有投入幾十萬軍隊的大型戰爭,這在歐洲是很少見的。我看前面有人說秦朝戰爭經驗少,只打過六國和匈奴,羅馬經歷過和多種文明的交戰,建議該同學回去好好翻翻歷史...
假如羅馬帝國的軍隊碰到秦朝的黑衣軍團誰的勝率會大些
就當時的國力,軍力,士氣來說,秦軍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超強軍隊,且不說秦國變法後的人人問戰則喜得高昂士氣,秦軍的紀律 軍法嚴謹實用,軍械,糧草充足完備。尤其是軍事組織性極強,在商鞅剛剛變法,秦軍剛剛崛起時就有很有名的三凌錐品字形小型戰陣組合,後期的攻城作戰和騎兵作戰中,裝備精良,戰陣變通,發達,配合...
南宋軍制怎麼樣的,宋朝軍隊的最基本組成兵制是什麼?
南宋時期,高宗開元帥府節制諸軍。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削弱,樞密院的軍權也隨之縮小。禁兵已不居主要地位,廂兵所在多有,蕃兵已不存在,而鄉兵建置更為繁雜,制度紛歧。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和三衙諸軍。屯駐大兵即抗金各將領所率領 屯駐在前線的軍隊。後來,朝廷為加強對各屯駐大兵的控制,將其改為御營軍或行營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