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萬物的尺度」,如何理解這句話

2021-03-28 05:40:03 字數 5101 閱讀 3218

1樓:匿名使用者

普羅泰戈拉留傳下來的最主要的哲學名言就是在《論真理》中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他這裡說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覺。

事物是什麼,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一個事物對你來說就是它呈現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樣子,對我來說,它就是呈現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樣子。一陣風吹來,你覺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覺得熱,它就是熱的。

風本身無所謂冷熱。同樣地,一個人的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也是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你覺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覺得壞,它就是壞的。

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

普羅泰戈拉的這句哲學名言在當時具有反傳統的意義。在當時的希臘,傳統觀念是以神為萬物的尺度;事物存在還是不存在,是好還是壞都是由神決定的。普羅泰戈拉在懷疑神的存在以後,讓人取代神的地位,這在希臘哲學史上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但是,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因為客觀事物的存在和性質並不以人是否感覺它們和感覺他們怎樣而發生什麼變化。他把事物的性質,如冷熱,看成是主觀感覺的產物,否定了事物性質的客觀性,這就很容易陷入主觀唯心主義之中。

你怎樣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的含義?

2樓:匿名使用者

他這裡說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覺。事物是什麼,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一個事物對你來說就是它呈現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樣子,對我來說,它就是呈現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樣子。

一陣風吹來,你覺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覺得熱,它就是熱的。風本身無所謂冷熱。同樣地,一個人的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也是以人的感覺為標準。

你覺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覺得壞,它就是壞的。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

3樓:路戍人

首先,「人是萬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指「人類」之人,是相對於神和自然而言的「人」。此種意義上的「人」是相對於、也是對立於傳統宗教中的「神」和早期自然哲學中的「自然」或「物」。正是從此種意義上,普羅泰戈拉主張:

人類社會的一切事務要以人類自己為中心和標準、由人類來主宰,即「以人類自己為萬物的尺度」;而不要一切依賴於神、委命於神、受神主宰,即「以神為萬物的尺度」;也不應該「聽自然的話,按自然行事」,即「以自然為萬物的尺度」。

其次,「人是萬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指「個體」之人。此種意義上的「人」不僅相對於、對立於傳統宗教中的「神」、早期自然哲學中的「自然」或「物」,而且也相對於、對立於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整體、群體或城邦國家。正是從此種意義上,普羅泰戈拉主張:

每個人的一切事務應該以個人自己為中心和標準、由個體自我來主宰,即「以個人自己為萬物的尺度」,而不應該把個人的一切事務屈從於人類整體、城邦整體,即「以人類或城邦為萬物的尺度」。

再次,「人是萬物的尺度」中的「人」,實際上主要是指人的感覺。「人是萬物的尺度」,顯然講的是人們認識中的判斷和取捨標準。相對於「自然」和「物」,作為「尺度」的是人特有的感覺和思想,所以「人是萬物的尺度」實際上是指「人的感覺和思想是萬物的尺度」。

那麼,在感覺與思想二者中,作為「尺度」到底誰更為根本?從普羅泰戈拉一貫的傾向來看,他強調的主要是感覺,但也沒有完全否認思想(精神、理性)的尺度意義。於是,「人是萬物的尺度」其實主要是強調「人的感覺是萬物的尺度」,尤其強調「個人的感覺是萬物的尺度」。

這與巴門尼德、柏拉圖的人類理性主義在根本上、基本傾向上是對立的,但還帶有人類理性主義的痕跡,因為畢竟「人是萬物的尺度」從命題本身及普羅泰戈拉實際使用上看,都並未完全否定人的思想和理性。

最後,「人是萬物的尺度」中的「人」,也指人的肉體與慾望,尤指個人的肉體與慾望。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統一體,作為萬物尺度的「人」,其肉體與精神2個方面到底誰更為根本?在道德和價值層面上,普羅泰戈拉總的思想傾向是更強調人的肉體與慾望,這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禁慾主義倫理觀和理性主義價值觀是對立的。

這樣,在道德論、價值論上,「人是萬物的尺度」所主張的是「人的肉體與肉體慾望是萬物的尺度」,而反對「人的理性精神是萬物的尺度」。

4樓:匿名使用者

人是萬物的尺度,我覺得應該是人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也是這個世界上的文明的一種體現

5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思想會對萬物的價值進行一個整體的判斷,或者一個判定這種判斷或者判定才能知道具體會要做什麼。

如何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

6樓:wo桃園結義

普羅泰戈拉留傳下來的最主要的哲學名言就是在《論真理》中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他這裡說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覺。

事物是什麼,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一個事物對你來說就是它呈現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樣子,對我來說,它就是呈現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樣子。一陣風吹來,你覺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覺得熱,它就是熱的。

風本身無所謂冷熱。同樣地,一個人的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也是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你覺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覺得壞,它就是壞的。

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

普羅泰戈拉的這句哲學名言在當時具有反傳統的意義。在當時的希臘,傳統觀念是以神為萬物的尺度;事物存在還是不存在,是好還是壞都是由神決定的。普羅泰戈拉在懷疑神的存在以後,讓人取代神的地位,這在希臘哲學史上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但是,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因為客觀事物的存在和性質並不以人是否感覺它們和感覺他們怎樣而發生什麼變化。他把事物的性質,如冷熱,看成是主觀感覺的產物,否定了事物性質的客觀性,這就很容易陷入主觀唯心主義之中。

7樓:夏林杆

人只是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萬物,但人並不是萬物的中心,假如哪天出現了可以毀滅人類的東西,那就人只能認栽了。

8樓:下水道大叔

這是選修課老師出的問題 求解

9樓:

人以人的角度觀察並瞭解世界描述世界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留基波一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古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哲學概括,只有經過留基波、德謨克利特從宇宙論、認識論的高度上概括,才有智者學派把個人主義、感覺主義原則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運用,從而為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發闢了新的方面。

人是萬物的尺度。該命題孕育著人本主義的萌芽,在當時是一個震撼傳統的思想解放。「尺度」本來是南義大利哲學學派傳統的概念,在古代,畢達哥拉斯斯的「數」或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都樸素地孕育於宇宙萬物之中,因而「尺度」也就是在樸素意義上的萬物的「規律」。

由於古代思想的樸素性,既然宇宙萬物歸於一個始基,於是「尺度」就自然地與始基相結合。

巴門尼德把萬物與「尺度」分離開來,把「度」抽象化,使「一」、「必然」、「有度」、「邏各斯」成為「真理」,而萬物之現象被貶為「意見」。德謨克利特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把這兩者結合了起來,但保留了不可感的原子,與在虛空中組合成可感的萬物相區別,萬物的根本「尺度」就在「原子」與「虛空」本身。普羅塔哥拉則更進了一步,根本否認巴門尼德的「一」,根據感覺主義認識論原則,把一切歸結為人的感覺,於是巴門尼德的「真理」不復存在,只剩了「意見」。

於是,「尺度」就在「意見」本身,人就是「尺度」和「原子」。

普羅塔哥拉的這個思想,一方面是自赫拉克利特以來包括德謨克利特在內的認識論上的感覺主義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也是當時希臘民主制繁榮的自然反映。聯絡到當時歷史環境,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句名言是當時希臘自由民的精神寫照。

現在有一部分學者對這句話區分了兩種理解:主觀主義的和相對主義的理解。前者指可感之屬性不存在於物件之中,後者承認存在於物件之中而只是各人感覺不同。

從原則上來看,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是一致的,如果明確承認可感屬性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則就有真假問題,而普羅塔哥拉顯然是取消了感覺的真假問題,甚至認為一切感覺都是真的,這樣就取消了客觀的真理標準。

既然「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是個體的、感性的人,則這個「人」就不僅是「一」,而且是「多」,是統一「一」與「多」的「原子」。人對待萬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多元的、變化的。這種「不同」歸根結蒂是一種對立、一種矛盾。

感覺現象上的對立性的差異和變化是古代樸素的思想家堅信不疑的。米利都學派、南義大利學派都承認這種對立現象。畢達哥拉斯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把這種現象從客觀上概括到哲學的高度,而智者學派則從主現上把這種現象提到應有的高度。

柏拉圖記述了普羅塔哥拉這方面的思想,指出冷、熱、甜、苦等感覺是相對不同的人說的,因人而異。

智者學派在這方面的貢獻,不是僅僅停留在感覺上,而是擴大到語言即邏輯方面,認為凡事都有兩種對立的說法(道理)。後來,人們把這種說法概括為對一切正題都可以提出反題。應該說,在普羅塔哥拉的心目中,這種對立的語言並沒有真假問題,因為一切感覺都是真的,表達這種感覺的命題也都是真的。

可見,在這個理論中,孕含著一切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隨心所欲、為我所用的劣根性,而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但在普羅塔哥當時,其主要意義還在於揭示矛盾的必然性,其作用與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辯證法不差上下。

「人是萬物的尺度」有消極和積極的兩種理解。積極方面說,個人是全知的,個人的感覺就是一切;消極方面說,個人是無知的,對於客觀存在一無所知,所知者只是我自己的感覺。我們認為,後者是古代的傾向,而前者是近代才出現的傾向。

我們從古人對感覺的樸素理解,如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和德謨克利持的影像說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古人的心目中,我們的感覺與真正的物件不同,是經過感覺器官、空氣等自然環節的,因此已有所改變。因此,「神不可知」的思想是普羅塔哥拉「存花不可知」的潛在思想的普遍化,也是德謨克利特「原子」不可感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普羅塔哥拉把這種反傳統的人本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貫徹於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便是所謂約定論。按照普羅塔哥拉的約定論的歷史觀,人們不應當用神意去解釋國家、法律、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不應把它們看成是永恆不變的東西,而應從「人」出發,把國家、法律、道德的產生和發展理解為人的約定的產物,因而是相對的、可變的。當人們覺得某種國家制度、法律、道德規範對人們有好處時,它們就得以存在,被認為是合理的;反之,當它們不符合人們的利益的時候,就是不合理的,人們就應當敢於廢舊立新。

普羅塔哥拉僅僅把人的需要、奸惡看作是國家法律、道德形成和發展的根據,當成衡量國家、法律、道德的標準,這是片面的,是一種唯心史觀。但這種約定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又是對神意決定論唯心史觀的否定,破除了傳統的政治、法律、道德思想的權威,論證了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精神的合理性,這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從認識論方面看,普羅塔哥拉的感覺主義、相對主義是對愛利亞學派的唯理主義、絕對主義的反動。

兩派從不同角度突出強調了人類認識的兩方面,這在認識史上,應該說各有其片面的真理性,但從認識的全體上看,則都是錯誤的。普羅塔哥拉著重強調了感覺在認識中的地位,看到了感覺的相對性、主觀性方面,但卻又忽視了理性在認識中的地位,忽略了認識的絕對性、客觀性的方面,陷入了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

蘇格拉底哲學探索的指南是A「人是萬物的尺度

b根據所學,a是普陀塔格拉的觀點b是蘇格拉底c不是哲學範疇d是宗教改革中的。提出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的古希臘哲學家是 a 泰勒斯 b 蘇格拉底 c 柏拉圖 d 亞里 普羅塔戈拉主張 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主張 認識你自己 他們主張的共同點是 a 傾向於相對 c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比較分...

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怎麼理解這句話二年級下冊

不能違來 背規律去辦事源情,這是二年級的 小毛蟲 這一則寓言故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需要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只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不怕困難,就會取得成功。當自己不如別人是時,不要悲觀失望,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美好。當自己不如別人是時,不要悲觀失望,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

人生萬物順其自然,我的人生隨遇而安,這句話什麼意思

差不多吧,可以說都是消極的,也可以說是積極的,一方面說一個人沒有抱負,任命運安排,另一方面說一個人心態樂觀,處於任何環境都保持著平常心 順其自然 隨遇而安 是什麼意思?1 順其自然。解釋 指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不人為去幹涉。豐子愷 自然 只要是順其自然的天性而動,都是美的姿態的所有者,都可以禮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