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家常中的食物是否符合我們一日所需的營養

2021-04-09 14:05:21 字數 3341 閱讀 8319

1樓:雨葉

符合的,葷素搭配,營養滿分。中國人的食材,吃法多樣。

2樓:匿名使用者

美食歸美食,隔三差五的吃一次還可以,但是不適合天天都吃。

3樓:清潔能源太陽灶

只吃一兩種肯定難以滿足我們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家庭的食物應該葷素搭配合理。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2,其產生的影響有哪些?好的、壞的都說。儘量詳細點。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讓中國人更加體會到中國的美食 其中 在第二部更多的是體現出美食背後的辛勞

5樓:匿名使用者

沒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也就是有的食物不是那麼健康吧 油分鹽分較多的

收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寫一篇「飲食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方面的地理小文章500字(求原創)

6樓:風繼續吹的是我

《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陳曉卿曾明確表示過:「我們是用敬畏的態度來對待食物,我們把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儀式化,觀眾看後再看看我們平時的生活,發現它是那麼的莊嚴。」的確,《舌尖上的中國》最為可貴之處是將食物置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習俗中,透過每天必不可少的飲食活動,以及飲食與禮俗、節慶、祭祀、信仰等文化儀式之間的關係,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貫穿日常生活的儀式「是一種社會約束,是一套共同使用的語言,是一條紐帶」。

它的「奧祕和力量在於它的普遍性。它的意義如此單純和普遍,以至於我們覺得它與我們同生,它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還知道,它是已被接納的一員,是一份固定遺產」

日常生活看似普通和世俗,但它存在於每個社會之中。一般來說,日常生活是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境為基本寓所,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是一個以重複性思維和重複性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憑藉傳統、習慣、經驗以及血緣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維繫的自在的類本質物件化領域。雖然日常生活是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從事的,又都十分瑣碎熟悉的活動,但它同時「是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

沒有個體的再生產,任何社會都無法存在,而沒有自我再生產,任何個體都無法存在」。

日常生活離不開「食」,在中國,早就有「食色,性也」。中國人千百年來一直遵奉「民以食為天」的信念。可以說對食物的採集、製作、消費是人類延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每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先天條件。

但正如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指出的:「很少有別的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以食物為取向,而且這種取向似乎與中國文化一樣古老。」同時「就華人而言,或許與任何其他族群相比,食物是一個更重要的族群特徵,這是華人族群特性的基本事實」。

正因為此,食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一個既神聖又世俗的角色,成為我們生命中、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個儀式,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國人精神氣質的組成部分」。

何謂儀式?從廣義上看,儀式不但指任何特殊的事件,而且指所有人類活動的表現方式。任何人類行為都具有一種儀式的維度,儀式包含了一種關於參與者社會和文化世界的象徵性資訊。

人類本身即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動物,「我們最高的儀式仍然是為了滿足我們動物性的功能——飲食、活動、繁殖、死亡、交配和戰鬥」,「儀式化行為是自然秩序和我們身體法則的自然流露」。從儀式化行為轉化來的儀式,大多是與季節、農業、豐收、占卜、殯葬和**有關,因為這些都表達了人與周圍環境及其身體之間密切的聯絡,儀式在人類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所有文化的起源和熔爐。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被一系列儀式活動所貫穿,如新生兒在出生、滿月或百天時,家族或家庭要舉行慶賀禮;當長到20歲時,要舉行莊嚴的成年儀式——冠禮,以「棄爾幼志」「責成大人」。

在結婚、死亡等生命轉折點上,也都需要舉行相應的儀式。而其他眾多的慶典、祭祀和戲劇表演等都要舉行儀式。在這些活動中,由儀式所帶來的共同的敬畏和共同的希望,通過人們共同的關注,將共同體中的不同個人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倫理控制的巨大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食物、飲食一開始即與儀式、禮儀有著密切聯絡。大量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食物禮儀是在宗教中有顯著地位的。第一個果子的獻祭、收成的禮節、節後的宴會是農民之間很重要的行動。

獵夫或漁夫慶賀大收穫,或開始活動季節的時候,也都是用宴會與禮儀將食物擺佈著,要求動物恕宥或更加以崇拜。一切這樣的行為,都表現出地方社會對喜慶和食物的珍重,於是宗教藉著這等行為來成就人民對於日常食品的虔敬態度」。我國的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也早已指出: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原始人由於相信萬物有靈,用各種各樣的儀式來溝通人與神的聯絡,使整個社會生活都儀式化了。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們懷著恐懼、畏懼的心情匍匐在神的腳下,獻上「食品」(祭品),有時這個食品(祭品)甚至是人本身,以便使神靈幫助人類。因為「人嗜飲食,故巫以犧牲奉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祭祀的態度和目的漸漸有了不同。

從早期的自然宗教到倫理宗教,從被動獻祭,到與祖先神共享,再到人們用食品慶祝節日,溝通人群、犒勞自己,食物已不再僅僅用於果腹、敬神,而有了更多的文化意義和倫理價值。

舌尖上的中國2的內容介紹

7樓:百度使用者

《舌尖上的中國2》定位為中華美食文化紀錄片,延續第一季的主題,**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150多個人物,300餘種美食,一張張餐桌,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使人們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舌尖上的中國2》首播版共分7集,每集50分鐘,依次為《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相逢》《祕境》和《三餐》。央視相關負責人表示,比起前作,《舌尖上的中國2》在拍攝製作上比第一季更加精緻大氣,美食範圍也更廣。

根據首播之後的各方反應,**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20點檔《特別呈現》時段,已於2023年6月18日~25日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國2》精簡版,共分8集,每集48分鐘。精簡版在調整和壓縮之外,播出順序也有所改變,依次為《時節》《腳步》《心傳》《祕境》《家常》《相逢》和《三餐》,雪藏已久的第8集《花絮》作為最後一集播出。

《舌尖上的中國》2和《舌尖上的中國》1有什麼區別?

8樓:涅槃

《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

季全片共分為八集:第一集《腳步》、第二集《心傳》、第三集《時節》、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相逢》、第六集《祕境》、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則為拍攝花絮。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繼續帶觀眾**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與第一季的區別,將更關注人物命運,第二季不僅僅在講食物,而是通過食物中的人,揭示社會變遷。我們正經歷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

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將通過展示人們日常生活中與美食相關的多重側面,描繪與呈現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家族觀念、生活態度與故土難離。與第一季相比,《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保留相似製作流程的前提下,適當延長了拍攝時間,希望能夠更加細緻生動地展現被拍攝的食物以及人物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央哪個頻道播放

10月27日,電視臺紀錄頻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在北京懷柔雁棲湖舉行。此次推介會上,紀錄頻道推出20餘部紀錄片。此外,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釋出會舉行。推介會上,20多部新片的總導演 製作人相繼登臺,向嘉賓介紹自己的作品。這些新片涵蓋文化歷史 自然地理 社會現實 科技探索四大類,取材多樣,視角新穎,思...

舌尖上的中國1講了哪些地方的什麼特色食物

第1集 自然的饋贈 烤松茸 油燜冬筍 雪菜冬筍豆腐湯 臘味飄香醃篤鮮 排骨蓮藕湯 椒鹽藕夾 酸辣藕丁 煎燜魚頭泡餅 煎焗馬鮫魚 酸菜魚 松鼠桂魚 侉燉魚 諾鄧火腿 炮彈魚 螺螄粉 蒜燒池子魚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刀切饅頭 三色開花饅頭 椒鹽蔥花捲 幹炒牛河 臘汁肉夾饃 羊肉泡饃 蘭州牛肉麵 岐山臊子...

舌尖上的中國1講了哪些地方的什麼特色食物

第1集 自然的饋贈 烤松茸 油燜冬筍 雪菜冬筍豆腐湯 臘味飄香醃篤鮮 排骨蓮藕湯 椒鹽藕夾 酸辣藕丁 煎燜魚頭泡餅 煎焗馬鮫魚 酸菜魚 松鼠桂魚 侉燉魚 諾鄧火腿 炮彈魚 螺螄粉 蒜燒池子魚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刀切饅頭 三色開花饅頭 椒鹽蔥花捲 幹炒牛河 臘汁肉夾饃 羊肉泡饃 蘭州牛肉麵 岐山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