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觀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價值高了生命就有價值,生活觀好了生命就旺盛。
2樓:匿名使用者
對生活的看法和觀點,
3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觀,是人類關於如何對自然界生命物體的一種態度,是世界觀的一種,包括對人類自身生命的態度。 從人類歷史發展整體看,生命觀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程度。 各種宗教教義就包括生命觀,人生觀也是生命觀。
道教的生死觀是什麼樣的
4樓:苦苦的掙扎
道家亦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關於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談論生死的不多。
他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儲存自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發現,如果一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76章)。所以儲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太注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75章)。
養生貴在於"嗇",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對於死亡,老子認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亡",王弼解釋"身沒而道猶存",蓋一個人與道同體,才可不朽。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38章)對於生死,莊子做了詳細而深刻地論述。
他認為,生、死都是大化執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於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他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
他說:"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曰:
"夫處生而言,即以生為得;若據死而語,便以生為喪。"(《徐無鬼》)。可見,以生觀死,則死為死;但以死觀生,生者也是死。
即生死是相對的。何況從另一方面講,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也邪?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齊物論》)。當人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生死時,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
"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肒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大宗師》)"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庚桑楚》)"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秋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至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大宗師》)。所以他主張齊生死。
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後來郭象亦認為,對於生死,要順其自然。他認為死生都是"命"。
"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繫哉?","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繫哉!
","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
則吾死亦善也。"(以上見《大宗師》注)所以不應喜生而惡死。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他們對於生死的主張主要是長生。
認為人們只要善於養生,則可以成仙,從而長生不老。道教雖然有許多派別,但這一點是他們都認同的。他們認為形神同質,都是由"氣"構成的,如《太平經》說:
"夫物始於元氣",《抱朴子內篇·至理》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以至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神形皆氣,故養氣可以長生。《太平經》中說:
"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神明精氣,不得去離其身,則不知老,不知死矣。"他們認為,"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抱朴子內篇·至理》)所以要保養身體,這樣才能儲存精神。他們認為,人只要"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抱朴子內篇·論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權在我不在天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西生經》),所以只要自己由決心毅力,通過一些方法(如行氣、導引、存神、守
一、內丹、外丹等),就可以長生不老。
「道教常識問答」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到底是什麼樣的
5樓:風水威信
道教認為,人
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專天中有五行,人屬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
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
道教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
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兩者不能單獨存在。
什麼是道教
6樓:李家思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
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佈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通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
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
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援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通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皁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皁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7樓:匿名使用者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道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到漢朝後期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至高信仰,認為無形無象、玄之又玄、無法言說。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不停地無中生有、有又還無地周而復始運轉變化」。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不老不死、普濟眾生)的方法。 其實基於現實世界,道教也有著各種積極的意義:道法自然,珍愛生命、珍愛自然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得道成仙。
通過度化了自己,提升了個人的生命質量與靈魂能量,再進一步為人類社會做貢獻。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運。
8樓:殷慧智周孟
道家是主張廢除人為的,道家所說的道跟德,一個是指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一個是指天地萬物的本性。他們認為道跟德是最大的,我們應當遵守道跟德,廢除人為,同自然協調。莊子曾有這樣的比喻,一塊完整的玉不把它破壞了如何能雕刻出好看的玉像呢?
就好比說如果沒人做壞事那要法律何用,如果沒人生病,那要藥品和用?
意思在於指責現在人為的一切都是破壞自然的,先將其破壞然後推而求其次。總之道家的主張就是廢除認為,返回自然。道家認為的**時代就是人們都很無知,不知道羞恥,不知道虛偽,不知道狡詐。
也許不知道羞恥很難聽,但是世界雖然不知道羞恥但那是原始的狀態,就像伊甸園中的亞當跟夏娃一開始也不知道羞恥吃了禁果之後才知道羞恥。人們這樣子就像一塊完好無損的原玉一樣,是最好的。
世人多曲解道家,常以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其實道家的精髓就是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長生之術,本來就是逆天而行,一部道德經,從古至今,從來沒被人看透過,外國人講中國人沒信仰,儒家自稱中國文化正統,但是始終貫穿中國人數千年的其實是那個道字,這一點就連中國人自己也無法講清楚,但是道卻是存在每個人心中!
要學算命,先學天干地支和五行,學完再問
道教中的「道」
9樓:匿名使用者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
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德經》中雲:「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
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
唐吳筠《玄綱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
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永珍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生者無極,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
所以,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
《老子想爾注》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身」。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後,再由宇宙產生萬物。
「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書中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清靜經》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德經》雲:
「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說。《太平經》雲:
「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道經中雲:
「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恆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聖,修真得道。《消魔經》說:
「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希望能通過修煉而取得和「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
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說:
知道易,通道難。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
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什麼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朋友!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時間,是生命,是愛情,是感情,也是金錢!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以缺少的!它們每一樣都佔領著重要的位置 都有重要的作用!缺少了它們的其中一樣 那你的生命中將活的無奈 或根本活不下去!它們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所以 請你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朋友!祝你2008年快樂哦!如果你很愛...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燈火 這歌詞的歌名是什麼
歌名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我不知道流星能飛多久,值不值得追求 我不知道櫻花能開多久,值不值得等候。我知道你我的友誼能像櫻花般美麗 像恆星般永恆,值得我用一生去保留!如果落葉能寄去我所有的思念,我情願將整個秋林裝進我心中 如果歸雁能傳遞我所有的思念,我會用畢生去感謝這美的季節!孤獨時仰望藍天,你是...
為什麼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學科之一
首先,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程序的一門學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 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的基礎生命科學。生物體是由一定的物質成分按嚴格的規律和方式組織而成的。生物體的組成既有有機物,也有無機物,除水及無機鹽之外,主要是蛋白質 脂類及糖類三類有機物質。除此三大類之外,還有核酸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