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科學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邊疆將士: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反映科學哲理的詩句 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文: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2、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宋代·朱熹《觀書有感》
譯文: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代李白《將進酒》
譯文:黃河水從天上流下來,波濤滾滾直奔向東海不回還。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譯文:花雖然敗落了,化作春泥了,還要為後來的花提供養料。
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譯文: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反映「科學哲理」的詩句有哪些?
3樓:小蟲的肉肉
1、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意思: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 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 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意思: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哲理:比喻借用自景物變化暗示社會發展蘊涵哲理,現多指新生事物必戰勝舊事物。
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意思: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哲理: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意思:花雖然敗落了,化作春泥了,還要為後來的花提供養料。哲理:闡明事物具有兩重性。
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意思:紅日衝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風拂面。哲理:表示世間萬物新舊的更替。
6、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意思: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哲理: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意思: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意思: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哲理:人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總有分別和痛苦。
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遊山西村》
意思: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哲理:無論前路多麼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不怕困難、勇於開拓,就能出現一個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10、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其一》
意思: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哲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4樓:用香薇仇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琴詩(宋
蘇軾)【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
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鬆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5樓:胥紫桐肥翊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事物普遍聯絡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6樓:ok衛星表面除塵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反映邊疆戰士的詩句
7樓:一米八的脖子
1、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自唐代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
譯文: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自唐代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
3、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出自唐代戴叔倫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譯文: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4、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徐錫麟的《出塞》
譯文: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死後屍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5、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出自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譯文: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惹得出徵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
8樓:歲月不寒
1、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2、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4、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9樓:但增嶽甘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 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關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塞下曲六首(選一)》——李
白***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10樓:
手握一杆鋼槍,身披萬道霞光,我守衛在邊防線上,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的不是的不上了嗎什麼價錢
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有哪些?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
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鬆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
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反映「科學哲理」的詩句有哪些?
1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遊山西村 2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題西林壁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 登鸛雀樓 4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觀書有感 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有哪些,反映科學哲理的詩句 有哪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目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 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 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
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急求,反映科學哲理的詩句 有哪些
1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遊山西村 2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題西林壁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 登鸛雀樓 4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觀書有感 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