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讀作
baiè,名詞。
(1) 過失du。例如:君子之遏惡揚zhi善。——《易·dao象傳》
(2)泛指一般專罪惡。例如:惡積禍盈。—屬—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3) 惡人、壞人。例如:元惡不待教而誅。——《荀子·王制》
2、惡,讀作è,形容詞。
(1) 醜陋。例如:五曰惡。——《書·洪範》。傳:「醜陋也。」
(2) 壞、不好。例如:廉君宣惡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 汙穢;骯髒。例如: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論語·鄉黨》
(4) 貧瘠。例如: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齊民要術·耕田》
3、讀作wū,代詞。
(1)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麼」。例如: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4、讀作wū,嘆詞。
表示驚訝。例如:惡,是何言也?——《孟子》
5、讀作wù,動詞。
(1) 討厭;憎惡。例如: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荀子·天論》
(2) 嫉妒。例如: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資治通鑑》
(3) 誹謗;中傷。例如: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書·秦誓》
(4) 忌諱。例如:**典禮,執簡記奉諱惡。——《禮記》
6、讀作wù,形容詞。羞恥。例如:無蓋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惡的古漢語意思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1.〈代〉
bai表示疑問,相當du於「何」、「怎麼」
惡,安也。zhi—dao—《內廣韻》
惡識宗?——《左傳·襄公二十容八年》
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左傳·桓公十六年》
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惡能無紀。——明·袁巨集道《滿井遊記》
《嘆》1.表示驚訝 [wu]
惡,是何言也?——《孟子》
惡,是何言。——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另見 ě;è;wù
古漢語 因 的用法
3樓:匿名使用者
yīn①《動》因襲;遵循。《過秦論》:「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
②《動》接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③《動》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④《動》順應。《察今》:「變法者因時而化。」
⑤《名》原因;機會。《孫雀東南飛》:「於今無會因。」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諫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⑦《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依據,可譯為「依靠」、「憑藉」。《廉頗藺相如列傳》:「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⑧《介》介紹動作行為的物件,可譯為「依照」、「根據」。《核舟記》:「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⑨《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條件,可譯為「趁機」、「趁著」。《鴻門宴》:「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⑩《副》就;於是。《鴻門宴》:「貢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⑾《連》因為;於是。《雁蕩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屈原列傳》:「上宮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
謝謝採納o(∩_∩)o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4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歎,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5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1、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4、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兩個讀音,十六種用法,十六個例句和翻譯,全打完了,你參考吧。我的水平只能如此。
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或需要哪方面的例句,你可再發問,我知道的再做解答。
我在《漢語大字典》中又查到了幾個《辭源》沒有收的「而」的解釋。 補充出來,你參考吧。
即,就是。常與「非」對用,構成「非……而……」。《戰國策·楚策一》: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譯]:「大凡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
」代詞 表示指示,相當於「此」。《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
『而可以報知伯矣。』」[譯]:「豫讓拔出寶劍,三次跳起來,揮劍擊刺襄子的衣服,喊著:
『天啊!這樣,我可以報答知伯之恩了。』」
副詞。⒈表示時間,相當於「才」。《左傳·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隨》而無咎。」[譯]:「具有上述四種德性的人,佔到『隨』卦才沒有災禍。」
⒉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唯獨」。《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譯]:「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分配)不均勻;不擔心貧困,而擔心(人心)不安定。」
⒊表示繼續,相當於「猶」、「還」。《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活到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生也就沒有希望了。」
《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譯]:「舜該算最孝的人了吧,五十歲還懷戀(父母)。」
(二)néng 《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
⒊安。《集韻·登韻》:「而,安也。」
一共二十二個意思和用法。
自己在古代漢語中有幾種稱謂,古漢語中對各個年齡的稱呼?
你說的bai古代漢語的du時間範圍很大,語言學和文學zhi一般是先dao秦 遠古 內 中古 近古來劃容分,我就說比較常見的第一人稱稱謂 比較正式的有 餘 予 吾,卬,在古漢語和各種古代文獻典籍中常見,特定的自稱 皇帝自稱朕,諸侯和君主自稱 寡人,皇太后自稱哀家等 古代口頭語和方言,如 俺 灑家,明清...
愛字在古漢語中的用法,「愛」在古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愛,在古代漢語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作枝喚動詞 可表親愛 喜愛,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例如,愛施者,仁之端也。說苑 說叢 君子自愛,仁之至也。法言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孝經 又如 愛幸 喜愛寵幸 愛敬 親愛恭敬 喜愛敬重 又表示男女間有情,例如,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古詩四首 之三 孟嘗君舍...
其在古漢語中的所有意思其在古代漢語中有哪些意思
名 1.通 期 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 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將至。易 繫辭下 1.形聲。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 箕 本字。金文又加聲符 丌 j 變成 其 j 本義 簸箕。今字作 箕 其 假借為代詞 他 他們 那等 2.彼 他 he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