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家有個花仙子
你說的bai古代漢語的du時間範圍很大,語言學和文學zhi一般是先dao秦、遠古、內
中古、近古來劃容分,
我就說比較常見的第一人稱稱謂:
比較正式的有:餘、予、吾,卬,在古漢語和各種古代文獻典籍中常見,特定的自稱:皇帝自稱朕,諸侯和君主自稱 寡人,皇太后自稱哀家等
古代口頭語和方言,如:俺、灑家,明清**中很常見表示自謙:
在下、小人、小可小弟、愚兄、小妹、愚姊/姐:對朋友自謙之詞小生、晚生、後學、不才:青年學子對前輩的自謙之詞老夫、老朽:年老男性自稱
老身:年老女性自稱
老奴、老僕:男、女僕人和自稱,一般老年女性亦可作自謙。
臣、微臣、下臣、臣等:文官對皇帝自稱。
下官、卑職:文官對上級**的自謙之詞
末將:武將對上級**的自謙之詞
妾、妾身、賤妾:女性自謙(后妃、命婦對皇帝的自稱)小女子、奴家:女性自謙
奴才、老奴:宦官對皇帝、貴族自稱,奴僕對主人自稱,清朝時滿族**對皇帝自稱
奴婢:女官、宮女對皇帝、貴族自稱,婢女、女僕對主人自稱,清朝時妃嬪、滿洲貴族女性和滿臣妻女對皇帝自稱
貧僧、貧尼、老衲、小僧:佛教僧侶自謙之詞
貧道、小道:道士自謙之詞
草民、小人、小的:庶民對**自謙之詞
2樓:白土知道
稱自己——敝人 在下 小弟 為兄 小人 草民
3樓:匿名使用者
餘、吾、予、愚、某、獨都是,帝王自稱「寡人」,普通人自稱「鄙人」,老人稱「老朽」
4樓:李昱君
通用的有:餘、予、吾,在下等
古漢語中對各個年齡的稱呼?
5樓:匿名使用者
總角:指童年
垂髫:指童年。
束髮:指青少年
及笄:指女子15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弱冠:指男子20歲
而立:指30歲
不惑:指40歲
艾:指50歲。又稱「知天命」
花甲:指60歲
古稀:指70歲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髮,鮐背,指長壽老人
期頤:指百歲。
6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
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幼學之年.
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15歲(單髻.
及髻.抓髻.)而立.
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之年.
耆年.60歲 杖國之年.致仕之年.
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
凍梨.黃髮.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7樓:匿名使用者
10豆蔻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花甲
70古稀
80,90耄耋(mao四聲,die二聲)
100期頤
風華正茂的解釋:
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古漢語中對青年的稱呼
8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
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幼學之年.
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15歲(單髻.
及髻.抓髻.)而立.
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之年.
耆年.60歲 杖國之年.致仕之年.
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
凍梨.黃髮.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9樓:撰轡高翔
郎君,夫君,臣妾,賤內,拙荊
茶在古漢語中有什麼別稱
10樓:匿名使用者
1、茗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晉代的郭璞注:「今呼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
2、不夜侯
茶的雅號。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
3、滌煩子
唐代施肩吾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古人謂茶能消除煩惱,故稱。
4、餘甘氏
茶的雅稱。宋代李郛《緯文瑣語》說:「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
5、荼《野客叢書》世謂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數種,惟荼檟之荼卽今之茶也。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夜侯、滌煩子、雲華、荈、茶茗、王孫草、餘甘氏、冷麵草。
12樓:匿名使用者
早採為茶,晚摘為茗,
也稱滌煩子或不夜候,
還叫秦甘氏和荼。
而今統稱為茶。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夜侯」、「清友」、「滌煩子」、「餘甘氏」、「消毒臣」、「清風使」、「酪奴」、「森伯」、 "苦口師" 等
14樓:匿名使用者
荼在古漢語中有茗、茶、茶茗、葭萌等。
15樓:小棉love棉花糖
茗,品茶,品茗,記得沒錯的話。
16樓:匿名使用者
不夜候。 茗
其在古漢語中的所有意思其在古代漢語中有哪些意思
名 1.通 期 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 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將至。易 繫辭下 1.形聲。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 箕 本字。金文又加聲符 丌 j 變成 其 j 本義 簸箕。今字作 箕 其 假借為代詞 他 他們 那等 2.彼 他 he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 孔子...
古代漢語註解有哪幾種常見的情況,古代漢語中異體字有幾種型別
我不太清楚你具體想問的是什麼,如果是古書註釋的體式型別,一般有以下幾類 1.傳注類 1 訓 詁 側重於字 詞 名物解釋。2 傳 原本指解釋儒家六經的手掘書,到後代也作一般的註釋名稱。3 注 始於東漢鄭玄,下己意,作解拿薯讓說,使經義著明,與傳一脈相承。4 箋 對原注隱而不顯 略而不詳之處加以闡發消局...
四方在古漢語中的解釋司在古漢語中有幾種解釋
四方 s f ng 的解釋有 1 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 射義 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唐 韓愈 閔己賦 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滸傳 第六六回 四下裡,十數處火光亙天,四方不辨。2 天下 各處。易 姤 後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 原道訓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 神與化遊,以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