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撰轡高翔
(1)誅,討也。——《說文》
誅,代。誅猶責也。——《白虎通》
誅以馭其過。——《周禮·太宰》
誅求無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齒路馬有誅。——《禮記·曲禮》。注:「罰也。」
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理,曹其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漢· 桓寬《鹽鐵論·本議》
(3) 又如:誅放(責斥其罪並予以放逐);誅遠(斥退疏遠);誅懲(聲討懲處);誅心(揭露、指責人的用心)
(4) 殺戮。奪去生命[kill]
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
(5) 又
誅有功之人。
不誅之則為亂。——《呂氏春秋·慎行論》
廣德素聞 超在 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後漢書·班超樑慬傳》
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歐陽修《朋黨論》
不當誅之。——清· 黃宗羲《原君》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誅奸賊。——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6) 又如:誅論(以罪論死);誅流(殺戮和流放);誅害(殺害);誅赦(殺戮與赦免)
(7) 治罪,懲罰
誅嚴不為戾。——《韓非子·五蠹》
(8) 又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
(9) 又
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故卒不加誅。——漢· 劉向《列女傳》
原情定過,赦事誅意。——《後漢書·霍胥傳》
(10) 又如:誅意(懲罰、制裁其心意。指加罪於人,不論其事蹟、行事,只尋究其動機或心意);誅惡(懲治作惡者);誅率(懲治首惡)
(11) 要求;索取
誅屢於徒人費,弗得。——《左傳·莊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資治通鑑》
誅求無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誅斂(搜刮財貨,橫徵暴斂);誅求無厭(勒索、榨取沒有滿足的時候);誅攫(需索攫取)
(13) 討伐
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下無倍畔之心,下無誅伐之志。——漢· 賈誼《治安策》
(14) 又如:誅暴討逆(討伐凶惡叛逆的人);誅國(被討伐的國家);誅討(討伐);誅叛(討伐叛逆)
(15) 剷除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誅茅(剪除茅草)
(17) 記述 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2樓:土豪金
誅 殺的意思 望採納
誅與殺在古漢語中的異同
3樓:匿名使用者
相異點:
殺-被殺物件相對地位不高。
誅-有討伐追殺的意思,被殺物件地位相對較低。
相同點:
都是使人失去生命。
以,古漢語都有什麼意思
4樓:116貝貝愛
以在古漢語只能作介詞;表示拿,用,憑著。
出處:宋·蘇軾《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白話釋義: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裡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
4、在,於(指時日)。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予以[yǔ yǐ]
給以。2、以還[yǐ huán]
過去某個時期以後。
3、以便[yǐ biàn]
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使下文所說的目的容易實現。
4、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5、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
6、難以[nán yǐ]難於。
5樓:古今漢語教育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古代的誅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誅釋義: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滅。~鋤。~戮。伏~。
責罰:~意(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筆伐。
責求:~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古代的【誅滅九族】是什麼意思啊?
7樓:天上飛
古代的【誅滅九族】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統治而創造的一種恐怖刑法。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
三、妻族二,詳情如下: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具體名單如下圖:
8樓:匿名使用者
誅滅九族是古代刑法的一種。意思是殺光其九族。
其中「九族」涉及中國傳統的禮法制度。由於年代的久遠和資料的缺失,說清楚「誅滅九族」是哪九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連瞿同祖先生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中,都是列舉了有關「九族」的不同說法,而沒有給出定論。
九族說法
說法一:
是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說法二:
另一種認為是從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為九族。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尚書·堯典: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
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詳見:http://baike.
讓,在古漢語中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①《動》責問;責備。《左傳·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
②《動》謙讓;禮讓。《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③《動》讓給;讓位給。《五蠹》:「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
④《動》亞於;比……差。《西廂記諸宮調》:「此個閣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⑤《動》推辭;拒絕。《諫逐客書》:「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⑥《動》讓開;躲開。《唐翁獵虎》:「虎撲至,側首讓之。」
10樓:為你等候
即使的簡單解釋
[even if;even though;granted that] ——表示承認某種事實,暫讓一步,在正句裡常用「也」呼應,說出結論
即使敗了一陣又如何?全域性還沒有失盡
更多解釋
表示假設的讓步。《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文帝 即王位,誅 丁儀 、 丁廙 並其男口」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
」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文章摹仿之病》:「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極詣,況遺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
」 吳曾祺 《涵芬樓文談·讀子書第三》:「或全書盡出偽託,或真偽各半。且即使皆真,而言之紕繆者已不少矣。
」 魯迅《書信集·致李樺》:「即使只憑熱情,自亦當有成效。」
耽在古漢語中什麼意思古漢語受的意思
古漢語中有詞虎視耽耽 解釋 眈眈 注視的樣子。象老虎那樣 地盯著。形容心懷不善,伺機攫取。出處 周易 頤 虎視耽耽,其欲逐逐。示例 你看這裡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姐姐兩個,他們尚 背地裡言三語四的,何況於我?清 曹雪芹 紅樓夢 第四十回 古漢語 耽 為大而垂肩,進而引申出停留 快樂的意思這...
四方在古漢語中的解釋司在古漢語中有幾種解釋
四方 s f ng 的解釋有 1 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 射義 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唐 韓愈 閔己賦 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滸傳 第六六回 四下裡,十數處火光亙天,四方不辨。2 天下 各處。易 姤 後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 原道訓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 神與化遊,以撫...
豬在古漢語中有哪些名稱,為什麼古漢語裡對豬有很多稱呼,如彘 豕 豚,直到讀了《西遊記》才看到有「豬」的稱呼?
1 豕 左傳 莊公八年 中有 齊侯遊於姑棼,逐田於貝丘,見大豕。譯文 齊候在姑棼視察,走在貝丘的田地中,看到一隻大豬。2 豚 或 肫 本指小豬,亦作豬解。3 彘 和 貕 也是指豬。4 因面黑而稱 黑麵郎 5 烏金 之名始於唐代,因有人養豬致富而得名。古代與豬有關的詩 1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