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43233,創作中的「物」與「我」的關係問題。
創作中的「物」與「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創作中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也就是畫家通過描繪的物件「物」要表達畫家「我」的主題思想。繪畫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描繪,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來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喜好等。在中國繪畫史上最早提到繪畫創作過程中物與我關係是 畫家顧愷之(約345_406)的「遷想妙得」這句話。
「遷想」就是指畫家在構思的時侯,必須遷移自已的思想,深入地認識客觀世界,進行選擇提煉 ,才能有所妙得,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唐代畫家張燥把顧愷之這一創作思想具體化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本指大自然,引申開去就是一切客觀的現實生活:
」心源 「是指畫家的內心活動,包括觀察體 驗,提煉 加工,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等。這就是說繪畫創作要以大自然為根據,以生活為源泉,再通過畫家的思考,熔鑄,再造,表現到畫面上來。這是一條具普遍意義的創作規律,它把描繪物件客觀世界的」物「與畫家主觀世界的」我「有機地統一起來,創作出的作品才能既反映客觀生活,又表現出畫家情感色彩與 鮮明個性的具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
二,創作中如何描繪物件的問題。在中國畫的創作中,花鳥畫創作也是如此,除了要正確解決主客觀的關係之外,還有一個如何表現描繪物件的問題。中國畫傳統畫論在這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論述。
一是形神兼備。中國畫以人物畫發達最早,畫人物首先碰到的是畫得象不象的問題,所以在早期畫論中有不少主張形似論者。晉代傑出畫家宗炳(375_443)的《畫山水序》中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描寫)色「的形似主張;南齊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約459_532)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六法「,其中」應物象形「就是主張形似的。
對客觀事物的描繪,首先應該是畫得象,造形準確,這無可非議。但是,作為觀念形態的繪畫,光強調形似,是片面的。所以有人認為在求形似之外,還應追求神似。
顧愷之在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以形寫神「這一繪畫理論,他把」傳神寫照「作為人物畫的最高境界,並提出」遷想妙得「,」傳神阿堵「等寫神的方法。在中國畫的創作上,強調神似是必要的,但不能丟掉形似,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必須是以」形「寫」神「,達到」形神兼備「。在中國畫史上也有人主張」不求形似「,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1037_1101):
」論畫與形似,見與兒童鄰「;元代倪瓚(1301_1374):」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徐渭(1521_1593):」不求形似求生韻「。
這些都是反對形似論的名句。在當今畫壇上有一些人把這些名句當成他瞎塗亂畫的理論根據,標榜拙作為創新之作。花鳥魚蟲與人物一樣,同樣有它的形象與神態,因此,在創作花鳥畫時,應努力做到形神兼備,才能畫出好的生動的藝術作品。
二是法無定法(傳統技法與創新)。要完成繪畫創作,必須掌握一定的筆墨技法,這是毫無疑義的。前人在繪畫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驗 ,創造出了很多技法,形成了中國畫的成套技法,這些技法已經程式化了。
技法是有傳統性和繼承性的,傳統的技法我們必須繼承它,並熟練地掌握它,運用它。謝赫六 法之」傳移摸寫「,指的就是臨摹前人畫跡的技能,學習前人的筆墨技法。
古代中國畫家不僅重視作畫的規矩法度,而且要求」法備「。他們認為,只要把各家技法都運用起來,就能創作出好作品。按照這種辦法畫畫,固然各家各法俱備,但卻少了畫家自已,沒有個性。
因此,我們在學習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要不斷創新,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已的個性和獨到之處,以形成自已的風格。當然,有人會說你的技法不符合傳統,但是隻要你認定你的方法是對的,就應堅持下去,就會獨樹一幟。
清代石濤(1642_1707)對於崇拜古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泥古派畫家提出尖銳的批評:」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後,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來,遂使今人不能一出頭地也。「他十分強調」我用我法,「是因為」古法之鬚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
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這是對於運用傳統技法最精闢的見解。
石濤認為」無法而法「是既不受古法約束,而又尊重傳統的規矩法度,把」無法「與」有法「這對矛盾辯證地統一起來,就是」至法「___最完美的表現方法。
三是比擬寓意。比擬寓意又叫做比興手法,是創作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手法,以寄寓畫家的思想感情。北宋《宣和畫譜》的花鳥敘論中說:
」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騖,必見之幽閒。至於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蘇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於繪圖,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這段話闡明瞭比興手法能把自然物的特性與畫家主觀精神聯絡起來,使作品才具有藝術感染力。
古代中國畫家對比興手法有不少成功範例,如鄭燮在畫竹石的題跋中說:」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鬱於石,亦當為餘首肯。
「由於鄭燮對竹特性賦予人格化的深刻理解,他的畫竹才取得卓越成就,而觀畫者對畫家的寄意也一目瞭然。所以,比興手法成為中國畫表現方法上的特色,它適合於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
對花木形象賦予人格比擬,是過去文人畫家的創造,當今文人畫家的個性品質,仍然具有過去時代崇高標準的某些因素,特別喜歡畫松竹梅蘭菊,可見審美情趣中所象徵的個性品質,有其繼承性和延續性。我們的文化是從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繼承和發展而來的,不是從天而降的,必然會保留許多經得起考驗的優秀品質,這種品質必須繼承和發揚,這也是我們對待繪畫傳統的態度。
四是在花鳥畫創作上,前人還提倡」苦心孤詣,慘淡經營「。鄭燮說過」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作畫時才能得心應手。要專心致至,堅持天天畫,天天總結,要有」三千入門,六千出神,逾萬出巧「的毅力,努力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畫技就會成熟,筆墨就會老辣,作品就會達到上乘水平。
求高手解答幾個有關美學的問題啊,不用太詳細,急急急!選修課要考試了,拜託幫幫忙啊……
vb考試題,求高手解答
2樓:匿名使用者
1、鍵盤f94
2、list1.item(0).remove4、case "3" to "5"
5、4次
6、10個元素,下標從0-9
7、sub myproc(引數1 output, 引數2 output)
8、sub fomr1_load
9、open 「c:\ks\data.txt」 for input as #1
10、rectangle
vb考試題目,求高手解答。萬分火急
3樓:匿名使用者
option explicit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text1.enabled = not text1.enabledif text1.
enabled thencommand1.caption = "關閉"
else
command1.caption = "開啟"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ext1.visible = not text1.visibleif text1.
enabled thencommand1.caption = "隱藏"
else
command1.caption = "顯示"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integer
for i = 1 to 10
s = s + i ^ 3
next
text1.text = s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mousedown(button as integer, shift as integer, x as single, y as single)
if button = vbleftbutton thenmsgbox "在窗體上按下了滑鼠左鍵"
else
msgbox "在窗體上按下了滑鼠右鍵"
end if
end sub
4樓:
已經發道你的qq郵箱裡了
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我國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和理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 中共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共16個部分 60條 300多項改革舉措,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指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是指導中...
結合魯迅的作品談談對魯迅思想的理解,不多於
吶喊 中,魯迅提到自己父親生病,中醫誤人,機打的刺激魯迅。而有去仙台學習西醫的想法。因為魯迅在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曾去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求學,在這期間,他經歷了許多事情 他最初在東京求學,因看不慣清國留學生的作為,於是轉到仙台,在仙台期間,他因是中國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後來在看電影時,...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我們所面 來對的生活是現自實的 客觀的 不bai 以人們的意du志為轉移的。只有面對生zhi活 適dao應生活,才能感到從容。要想獲得的更多,就要付出努力 艱辛和代價。我們期待生活的更好,但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認為生活虧待了我們,是我們期求太高,付出不足。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