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許多做法做過比較,請列出例子

2021-05-02 12:25:01 字數 5826 閱讀 7469

1樓:依舊秋之美

第一、看〝胸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釋義: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

第二、看〝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義: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第三、看〝標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第四、看〝是非〞: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釋義: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但如果是不合道義的,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之惡,為虎作倀。

第五、看〝言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

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第六、看〝氣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主要看氣質〞。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

第七、看〝志向〞: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釋義: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

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感悟:古人說,志當存高遠。做人兩個方向,一個向上,所謂〝上達〞,一個向下,所謂〝下達〞。

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第八、看〝追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義: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是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感悟: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辟而不顧。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

第九、看〝人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感悟: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而小人則正好相反,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求全責備,自然不會有進步。

第十、看〝抉擇〞: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釋義: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2樓:

你隨便選吧。

孔子論君子與小人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4、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6、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8、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1、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12、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1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6、子曰: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詳解: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千古以來的翻譯,問題多多。按上面三人的解釋,那種連利益、利害都不懂得、瞭解的君子,只不過書呆子而已。

而對於用改頭換臉的《論語》奴役人民的統治階級來說,這種不懂利害、利益的所謂君子,當然是最好的奴才,中國二千年來,無數奴才,就此而成。

而對於小人,又何曾真明白利害、利益?利益、利害,都必須究底窮源,對整個社會、各種制度的執行有深切瞭解的人,才有可能對利害、利益有稍微的瞭解。否則,不過是一個利益機器上被擺佈的一群,利益戰爭下的一堆炮灰而已。

何謂小人?首先是人,只是畫地為牢,自小而已。而一般的所謂人,在社會結構被社會機器所玩弄,所有的學問、觀念,不過被所謂的常識、天經地義的所組裝而已。

這裡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孔子眼裡,一般的所謂人,連小人都算不上,不過是假人,木偶而已。

何謂「喻」?開導也。「於」,是「被」的意思,後面的「義」、「利」,都是「喻」的主動者。

無論「君子」、「小人」,其「喻」都不是無源之水,都是因為被「義」、「利」的力量所牽引中而「喻」的。如果沒有「義」、「利」,沒有這個社會結構本身,所謂的「君子」、「小人」之「喻」都是胡謅。

本章的意思,就是「君子被義所開導,小人被利所開導。」那麼,何謂「義」,何謂「利」?「義」,各種現實結構所對應的道德、法度等規範;「利」,就是利益、利害關係所組成的現實社會結構以及其對應的一套現實執行機制。

小人,在參與利益之網的現實運作中,被利益之網的潛在力量所開導,明白了其中執行的機制與結構,從而於其中而遊刃有餘,由此而得其大利,所謂竊財而不留盜痕,竊名而萬古留名,竊國而成國之聖人,這才算夠得上當一小人。

君子,首先要成一小人。君子成於小人,一個不是先成小人的君子,不過是一個糊塗蛋。於「利」糊塗,成不了小人,更成不了君子。

「君子」,能遊刃於利益之網中,更被各種現實結構所對應的道德、法度等規範所開導,知其時、依其時、行其時而轉其時,不相其相,轉毒藥而醍醐、大地而**,「人不知」而「人不慍」,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

小人,雖說是對利益之網而遊刃有餘,但因為畫地為牢,自我小之,為一我所牽,最終不過仍是機關木人,到頭來,被一點聰明所誤,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而君子,盡知小人所知,行小人之行而無一我之所牽,不廢一法而行千法萬法,行千法萬法而不立一法,於所知所行而自在。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被各種現實社會結構以及對應的各種道德、法度等規範的關係之網中蘊藏的力量所開導,小人被利益、利害關係所組成的現實社會結構以及其對應的一套現實執行機制的關係之網中蘊藏的力量所開導。」

孔子說;「損己利人的是君子,損人利己是小人,這個觀點是錯的還是對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在西方思想史上,休謨難題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至今仍魅力不減;而在中國思想史上,足以和休謨難題相媲美且又有時間在先性的孔子難題卻一直蒙上灰塵,其強烈的光芒被長期掩埋在人們的深度誤解之中。豈不說反對者將其當作孔子反對法治的鐵證,其維護者的辯解常常也是蒼白無力的。我以為,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在於我們對孔子思想和孔子難題的誤讀。

一、道德現實主義者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華夏文明的奠基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的主流思想、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歷經幾千年的滄桑鉅變,孔子的思想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黯然失色,退出歷史舞臺,反而發揚光大,影響日盛,早已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還不曾有一個現實的人物像孔子這樣,對他的民族產生如此長盛不衰的影響。

無論從學理價值還是歷史影響或現實意義來考慮,現代新儒學的企圖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認,現代新儒學也確實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很多人對這個企圖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孔子哲學是道德哲學,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二者是不通約的。以韋伯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儒家文化自身是不可能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就連「新儒學」也未必找到二者的契合點,而找不到這個契合點,「新儒學」也就缺乏最根本的說服力,因為市場經濟是任何一個民族通向高階文明的必由之路。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對孔子道德哲學的誤讀。

孔子對道德的重視是眾所周知的,但誤解也很深,孔子不是一個道德完美主義者而是一個道德現實主義者。在孔子那裡,道德是分層次的:道德的上限是君子之道德,即「君子喻於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用現代話說就是「捨己為人」、「損己利人」、「助人為樂」、「推己及人」;道德的下限或底線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用現代話說就是「利己利人」、「互惠互利」、「將人心比自心」;突破道德的底線就是不道德的,就是「小人喻於利」,用現代話說就是「損人利己」。

不道德的小人行為孔子是譴責的,但過於道德的君子行為也並非是孔子最稱道的和追求的,因為其不具備現實可行性和現實價值。子貢贖了奴隸而不取金,夠高尚的,孔子卻批評他「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呂氏春秋· 察微》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頭牛來酬謝他,子路接受了,這個行為並非高尚,孔子卻稱讚他,因為「魯人必多拯溺者矣!」「父子相隱」當然是不光彩的的,孔子卻說「直在其中」,這其中包含一種普遍的對等關係。

這充分說明,孔子的道德觀立足於現實之上的。

在孔子看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道德的光芒(道德上限)主要存在於理想的彼岸而非現實的此岸,但現實的此岸若不能接受它的照耀(道德下限)那將是漆黑一團,是不能正常運轉的。

可以說,道德對於人類社會的作用猶如想象力對於科學家的作用,沒有想象就不可能有科學發明,而想象和科學發明之間又決不能劃等號;道德上限是道德下限的形而上之源,但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正如不能把太陽自身燃燒的火與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劃等號,道德下限是道德上限的形而下化,其光芒已經是大為減弱了;每次道德的「烏托邦」運動之所以只能以人間的悲劇收場,在於道德是法律的形而上之源,雖然道德的底線和法律是重疊的,道德的上限卻在法律的彼岸,正如星辰在天上一樣,道德「烏托邦」的實質在於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手段強制推行沒有普遍性和現實可行性的崇高道德規範,它是建立在對人性高調和過於樂觀的估計上,也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錯誤地估計上,猶如拔苗助長,是註定要失敗的。道德是人之為人最根本標誌,孔子非常重視個人道德修養,強調「君子喻於義」,譴責「小人喻於利」,「損己利人」的君子行為是值得稱道的,「損人利己」的小人行為是可惡的,從道德上講是毫無疑問的。但從現實上看,「損人利己」和「損己利人」都不具有普遍性,人人都「損人」,誰是被損者?

人人都「利人」,誰是被利者?所以,一個正常的社會,不能強制推行「損己利人」的所謂高尚道德規範,也不能任「損人利己」的惡劣道德行為肆虐。一個人與他人之間有三種關係——損人利己、損己利人、利人利己,前兩者是不對等關係,猶如失衡的天平,不具備普遍性;後者則是對等的關係,猶如平衡的天平,具有普遍性;一個正常的社會,最關注的是維護「利人利己」(互惠互利),打擊損人利己,並用法律保證之,但法律並不能強制損己利人,法律和道德理想主義並不吻合,法律的作用在於保護這種對等和平衡關係而不是破壞之;只有等值的利人利己才具有普遍性,這是道德現實主義的主張,和法律是吻合的,也是孔子的主張;只有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

子路救溺取酬為什麼受到孔子的稱讚,子貢贖奴拒酬為什麼受到孔子的批評。

孔子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用哲學的眼光看,這句話對否?為什麼

大人不計小人過。小人不會不計小人過。處久了自然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政治。哲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體現了關於矛盾的什麼哲理?體現的矛盾哲理是 1 同一性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 2 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併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

小人與偽君子的區別,真小人和偽君子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的4大區別,看看你身邊誰是小人?小人就是每個人都知道他和卑鄙,他可以不管別人怎麼看他,他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什麼都不在乎,但偽君子就不同,因為他不會讓你知道他的卑鄙,他會在比如面前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但到了關鍵時刻他就會露出狐狸尾巴,但那時一般都晚了。相對而言我更喜歡小人,因為你知道他是...

談談對孔子的認識和看法,我對孔子的認識和看法

孔子是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 家,儒家的創始人。我對孔子的認識和看法 對孔子的看法。對於孔子我們應該客觀的評價,褒貶都有。可以說孔子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耿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侷限性,以及他對於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