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強調為師之道的句子是什麼,從《論語十則》中可見孔子怎樣的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的,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

2021-05-09 02:39:02 字數 2503 閱讀 9396

1樓:匿名使用者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裡,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鍊,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捨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告誡其**,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裡強調了知識修養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

2樓:匿名使用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從《論語十則》中可見孔子怎樣的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的,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

3樓:匿名使用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看出誠實之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看出虛心之道

4樓:匿名使用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看出孔子主張治學誠實

《論語》中強調為人處事重要的句子有哪些?

幫我翻譯《論語》的幾句話!!??

論語十則中有哪些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談修身做人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品德修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的「義」指的是什麼,論語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我來試做解釋,義 者,宜 也。即合宜 恰當 適當之意。孔子的 中庸 思想就體現了 義 的思想,但 義 作為一種行為的策略,又是在行 仁 中得以體現 義 道義 是人應該按做人的本份去履行的責任 論語中的義是什麼意思?義 是 天之德 即天意 良知落入於人世間,或反過來說,在最最具體事物中包藏的天心或道心...

《論語十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係的句子是什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十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係的句子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結識了這一觀點,意思是 孔子說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那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只有害處而沒有好處 這樣...

論語十二章中吾日三省吾身中的3是什麼意思

三省 省 音x baing 檢查 察看 du反省。三zhi省有幾種解釋 一是dao三次檢查 二是從三個方專面檢查 三屬 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本文中指從三個方面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自己。原因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