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義」指的是什麼,論語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2021-04-10 13:30:47 字數 5283 閱讀 1992

1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試做解釋,「義」者,「宜」也。即合宜、恰當、適當之意。孔子的「中庸」思想就體現了「義」的思想,但「義」作為一種行為的策略,又是在行「仁」中得以體現

2樓:匿名使用者

義 = 道義 是人應該按做人的本份去履行的責任

論語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3樓:艾小呆的我

"義"是"天之德",即天意、良知落入於人世間,或反過來說,在最最具體事物中包藏的天心或道心,就是"義"。換言之,"義"與"仁""禮""知(智)",合稱"天之四德",皆為生命之本體,所不同的,是"義"較之其他三"德",更富有"具體性"和"當下性"。

孔子所說的"義"與西方人所說的"正義""公義"有本質區別,這對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應走中國"義文化"的正確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義文化"。

4樓:熱詞課代表

「囧」,本義為「光明」。從2023年開始在中文地區的網路社群間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號,成為網路聊天、論壇、部落格中使用最最頻繁的字之一,它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之意。

《論語》中「仁」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5樓:n尼古拉斯_過兒

《論語》中「仁」的具體涵義是「仁」的情感性、自得性。

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其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6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中「仁」的涵義:其價值涵義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擴充套件資料:

「仁」的產生

1、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

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範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2、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

「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絡一起,顯然在這裡,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

《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

「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係上就是愛親就是孝。

《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係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7樓:喬木查

「仁」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論語》中計有109次談到「仁」,其核心,孔子認為是「孝悌」之道,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對內,在自己家裡.對外呢?

那就是要「愛人」.怎樣才能做到「孝悌」「愛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換位思考.

這就需要加強自身修養,要「克己復禮」,要具備「恭,寬,信,敏,惠」等好的品質,同時為人處事還要小心謹慎,待人以誠,要能夠「**之美」.孔子與其**多次談到「仁」,卻從未給「仁」一個明確的定義,而只是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談論「仁」的不同方面.正是這種不同角度的論述,表明「仁」的博大與內涵豐富.

「仁」這樣一種偉大的精神、一種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

8樓:天風海雨樓主

「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絡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論語》中「仁、義、理、智、信」的內涵

9樓:要去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

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

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

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

因「恕」而得 「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讓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

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論語中成語,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一日三省 節用愛人 賢賢易色 以和為貴 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安貧樂道 巧言令色 告往知來 就正有道。論語中的成語解釋 2 巧言令色 巧言 花言巧語 令色 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 尚書 皋陶謨 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 學而 子曰 巧言令...

論語中與朋友有關的有關的句子論語中關於朋友的句子有哪些?

書上翻了幾句,希望能夠滿足你的要求 子曰 入則孝 出責弟,謹而信,子曰 有教無類。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

英語的實義動詞是什麼,英語中實義動詞是什麼

英語中動詞 分為抄 實義 襲動詞 情態動詞 系動詞 助動詞。有些動詞既可以做實義動詞,也可以做系動詞,如 get look 有些動詞既可以做情態動詞,也可以做實義動詞,如need 有些動詞既可以做實義動詞,也可以做助動詞,如 do 分清了情態動詞 系動詞 助動詞 實義動詞也就明白了 英語中實義動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