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畜牧獸醫
一、內容簡介
(一)開示無住
摘取「初問初答」和「再問再答」二段**作說明。
【初問初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此二問是為發大菩提心者問。發心者在動靜語默、來去出入的一切中,如何能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所以問云何應住。
眾生心有種種顛倒戲論,所以問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於正,降伏是離於邪,住是不違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與降伏是在實行中去用心。
如本經在發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等,開示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能不住於色聲之境乃至法境。住是取著不捨。眾生於六塵境起意識時都有自性執見,以色為實色,以聲為實聲。
因為取著六境,即為境所轉而不能自在。菩薩的佈施行,對所施所受的一切能遠離自性妄取。否則,覺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報答,希望未來的福報,甚至貢高我慢,這都從住於法相而生起。
【再問再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裡須菩提請問和如來答覆與前面一樣。前面宣說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前面的明心菩提約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發勝義菩提心。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這裡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前後同樣是發無上菩提心,所以須菩提重新請問:
應怎樣安住和降伏其心?
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雖悟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我我所執。此處不但外觀所化眾生不可得,更反觀自身即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依修行次第:先觀所緣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進而反觀發菩提心和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色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中觀廣明一切我法空,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
無所化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菩薩可得;這樣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二)遮照中道
0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02.「……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03.「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4.「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05.「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06.「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07.「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08.「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09.「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10.「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1.「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2.「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13.「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14.「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5.「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6.「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7.「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8.「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9.「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20.「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
2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22.「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三)安立二諦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第一句舉法: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的,所成就的;
第二句約第一義而說「即非」;
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
01.「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2.「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0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04.「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05.「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06.「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07.「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08.「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09.「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10.「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11.「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2.「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13.「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14.「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5.「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16.「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17.「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18.「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9.「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20.「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三)較量功德
1、淨信功德:①「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2、法施功德遠大於財施
①「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3、受持讀誦演說的功德
①「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④「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4、不受福德是無量功德:
①「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②「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被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
又受到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上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記和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三、思想重心
1、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2、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
「原始般若」並舉菩薩與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相同。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3、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得「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重於利他行。
《金剛經》著重菩薩的「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
4、著重如來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5、佛和法的並重:早期的傳統佛教以舍利塔象徵佛,以供養舍利塔示為對佛的信敬懷念。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
《金剛經》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以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
《金剛經》這種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金剛經的問題,《金剛經》抄寫的問題
一合相就是一合相者,蓋言眾塵和合而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塵不有,但眾生不了,妄執為實。若是實有,即應世界不可分為微塵,若是實無,不應微塵合為世界。是知執有執無,皆不當理。經雲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世界為微塵之集合者。故稱世界為一合相。華嚴經大疏演義鈔曰 一合相者,眾緣和合故...
念金剛經必須吃素嗎,念金剛經要吃素嗎
吃肉了 就要念淨口業真言七遍再念。不然嘴巴臭的 功德漏了。吃素唸經當然最好,依境界而言。若能吃素當然最好 吃素本身就是在放生 念金剛經要吃素嗎?念金剛經一定吃素三天嗎 不吃素能念金剛經嗎?該怎樣念 洗漱乾淨,恭敬虔誠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吃不吃素都可以唸誦。念當然是按照經書唸了。唸誦金剛經要吃素嗎...
晚上聽金剛經可以辟邪嗎,聽金剛經唱誦能否驅邪去鬼
可以,不過不如讀誦的效果的百分之一。任何大乘佛經都可以辟邪。聽金剛經唱誦能否驅邪去鬼 金剛經上沒說可以驅鬼,在佛教中沒有驅鬼的說法,我們教做超度,你念誦了金剛經可以把功德迴向給鬼,他具足功德後就會超脫鬼道,這樣是解決事情的根本方法!唐窺基 金剛經贊述 慧能 金剛經解義 金剛經口訣 唐宗密 金剛經疏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