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英雄呂不韋,為何最終飲鴆自盡

2022-01-03 20:37:14 字數 5197 閱讀 9274

1樓:照見古今

呂不韋是被始皇帝逼死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呂不韋對於秦國的功勞再大也應該心中有數,在昔日之子子楚登上王位,後來又統一六國成了始皇帝后,他就應該低調養老到死了,可是沒有辦法,他的汙點太多,也不知進退,更不用說和趙太后淫亂宮闈還生出兩個孩子的事情,在秦始皇心中,他一直是個刺。

當時呂不韋在他的封地上呼風喚雨,各諸侯國的名人雅士都來拜訪他,向他討教,儼然把他當秦國最厲害的人看待。呂不韋也是很享受這種待遇,一點不加節制。秦王當然不爽,擔心再這麼姑息縱容下去,以後等他羽翼豐滿了,說不定會直接造反。

於是,秦始皇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首先,他問呂不韋對秦國有什麼大功勞以至於獨享河南那一整塊地,然後又問他有什麼臉面稱仲父,還是乖乖回到你四川老家去吧。這話面上沒錯,呂不韋和大秦宗室確實沒有半點血緣關係,他這個仲父當的不明不白。

秦始皇不好明面上處死大功臣呂不韋,但這一封信就是個暗示:要不你就乖乖自己去死,省的我動手殺你全家,要不就把土地還給我,解散你的賓客,回到老家四川安安穩穩做個山野村夫。

呂不韋自知在劫難逃,前有商鞅被五馬分屍,商鞅那麼功勞高都落得這個下場,自己肯定難逃酷刑,他一生都沒受過肉體上的苦痛,更怕的是牽連到家裡人。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比較體面的死法,喝了毒酒,在迷迷糊糊中死去。

2樓:后羿撒了謊

因為他覺得當時秦王已經對他有所懷疑,自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想等到所有事情都出現的那一天,

3樓:文娛吃瓜

呂不韋是秦國響噹噹的歷史人物,風光一時。最終飲鴆自盡,是因為自己的行徑被秦王猜忌。

4樓:筆削春秋

因為後來的嬴政掌握大權,皇帝讓你三更死,閻王不會留你到五更,而且當時呂不韋和嬴政有些證件十分不合,所以秦王讓呂不韋死,呂不韋哪能活下來?

5樓:白某觀文史

「奇貨可居」是有一個許多人都很熟悉的成語,但這個成語的背後還是有一個很深沉的故事,那就是關於秦國有名的相邦大臣——呂不韋。呂不韋原本是一個奔走於各國做生意的平民商人,但他經歷了什麼最終成為權傾秦國大臣

6樓:好姑娘不善良

這因為說是呂不韋自己種下的因,然後自己食的果吧,雖然說呂不韋在之前是呼風喚雨,但是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害怕引來殺身之禍,還不如自己自殺。

7樓:

如果呂不韋在洛陽閉門謝客,不這麼招搖張揚,也許嬴政會讓他安度餘生。可惜,呂不韋此時迎來送往,交結賓客,串通諸侯,一點也不懂得韜光養晦之策,這也難怪嬴政對他不放心了。

8樓:愛樓蘭女神

因為呂不韋太過於高調,連一國之君都不放在眼裡,最終被國君整治,只能飲鳩自殺。

9樓:杭夢槐

他已經阻礙了秦始皇集權了,所以秦始皇一定要殺了他,留個全屍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10樓:

我認為他最終自盡是因為招來了國君的嫉妒,而且是由於他所作所為和君主的夫人通姦所造成的。

機關算盡的呂不韋,最後為何只能悽慘地飲鴆自盡?

呂不韋努力一生,為何因為秦始皇短短30個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呢?

11樓: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受到「嫪毐之亂」的牽連,被罷免了丞相之位。

後來,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上面寫道: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看到這三十個字後,悟出了嬴政背後所表達出來的真正含義,驚懼不已,最後選擇了服毒自殺。

那麼,秦始皇這句話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深意呢?

呂不韋的處境:嬴政本想「法外開恩」呂不韋在秦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處境,歷史上的記載和《大秦賦》中的演繹並不一樣。

實際上,無論是嬴異人還是嬴政,對呂不韋都是極度猜忌的。

嬴異人在趙國為質之時,秦國還處於秦昭襄王的統治,國勢強盛,內外安穩。呂不韋設計令嬴異人回到秦國,秦昭襄王逝世,秦孝文王即位,呂不韋還是一介商賈的身份。

但詭異的是,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嬴異人繼任,是為秦莊襄王。然而,更為詭異的是,嬴異人在位三年也身亡了,嬴政即位。

秦王換的有點頻繁了,而其中無論是孝文王之死還是莊襄王之死,最大的獲益人都是呂不韋。

所以,有人懷疑,這兩任秦王之死和呂不韋有關。

其實這種懷疑並沒有實據,但這樣的事情也不需要實據,因為呂不韋確實能對秦王產生威脅。「三家分晉」和「田氏篡齊」,殷鑑不遠,這也是為什麼嬴異人和嬴政在即位之後都對呂不韋有很深的猜忌。

嬴政的生母趙太后本來就是呂不韋送給嬴異人的,兩人舊情復燃,共同把持朝政,使得秦國大權旁落,本應在嬴政20歲那一年實行的加冠親政,被拖後了兩年。

然而,無論怎麼說,嬴政最後還是加冠親政了,那麼呂不韋的威脅其實已經被降低了很多,考慮到他十數年為秦國做的貢獻,勞苦功高,嬴政也沒有太過逼迫他。

但是,一場始料未及的「嫪毐之亂」,使得這一切都變了軌跡。

嫪毐和趙太后育有兩子之事的敗露可謂石破天驚,嫪毐慌亂之下偽造了太后和秦王的印璽,兵發蘄年宮作亂。這一戰讓嬴政猝不及防,連宮中的宦者都加入了作戰序列,最終才平定下來。

而嫪毐正是呂不韋獻給趙太后用以脫身的。

呂不韋和趙太后舊情復燃,是瞞著嬴政的。但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也害怕了,於是就找了大陰人嫪毐代替自己,趙太后也因此放過了呂不韋。

但現在嫪毐之事敗露,呂不韋和趙太后那點破事兒自然也經不起查,這也是他被罷相的真正原因。

但是,這件事的後續處理,對呂不韋來說其實也沒有太嚴重。

嫪毐車裂,夷滅三族;一眾**被梟首二十餘人;獲罪被遷徙、貶斥的家族有四千餘家;嫪毐與趙太后所育二子被處死,趙太后被遷出咸陽;敢為此事進諫的官吏27人,皆被殺死。

但是,呂不韋僅僅只是罷相而已,甚至連遷出咸陽的處分都沒有。

可見,嬴政對呂不韋還是有所感念的,並沒有將他的罪行放在明面上,一來是涉及到太后的家醜,二來也是考慮到呂不韋的勞苦功高,這是想「法外開恩」了。

然而,事情再次出現了反轉。

呂不韋讀懂了嬴政表露出來的擔憂秦始皇親政,齊、趙派使臣前來祝賀,其中齊使茅焦成功地以失去「仁孝」之名不利於秦一統天下的理由,勸說秦始皇迎回趙太后。

既然趙太后要回來,那麼呂不韋就不能留在咸陽了。

嬴政下令,讓呂不韋回自己河南的封邑去。但沒想到,呂不韋在離開的時候,竟然引起了士子、遊士以及各國使臣的爭相送別。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則流言逐漸傳開來。

話說,楚國考烈王沒有子嗣,春申君黃歇很著急,為其蒐羅了很多女子。而趙國有一個叫做李園的人,本來想將其妹妹女環獻給楚王,但又擔心楚王身體有問題,其妹妹不能誕下子嗣而失寵,於是就將女環獻給了春申君。

黃歇納了女環之後,成功使其有孕,而李園、女環以及春申君謀劃,將女環進獻給楚王。就這樣,女環成功地為楚王誕下了一名男嬰,這就是楚太子。

這就意味著,春申君竊國成功,他的兒子當上了未來的楚王。

然而,李園、女環等人擔心春申君勢大,就在楚王的喪禮上刺殺了他,以至於春申君的門客散去列國,這件事情也就傳開了。

這一年正好是始皇九年,嫪毐之亂爆發的時候,呂不韋因此罷相。

可以看到,春申君黃歇向楚考烈王獻女環,和呂不韋送秦莊襄王嬴異人趙姬的情節是非常相似的,於是關於嬴政身世的流言就變得越來越敏感。

而嫪毐曾經自稱是秦始皇的「假父」,也就是繼父的意思,呂不韋是嬴政的「仲父」,這樣一對比,事情就愈發微妙了。

剛剛經歷過「嫪毐之亂」的嬴政就不得不產生了擔憂。

嫪毐一介「閹豎」,成不了什麼大事兒,但呂不韋不同,他經營十數載,在秦國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天下士子、遊士,列國使臣對他都異常尊重。

如果他要發動叛變,那麼「三家分晉」、「田氏篡齊」的歷史事件未必不會重演。

這才出現了嬴政給了呂不韋的那「三十個字」,何功於秦?何親於秦?大家心知肚明,但也正因如此,呂不韋對於秦國的隱患就愈發嚴重。

於是,嬴政下令,呂不韋一家不用去自己的封邑了,改去巴蜀。

呂不韋正是因為看到了嬴政對自己的忌憚,心裡清楚,如果他不死,那麼對於呂氏一族的懲處是不會停止的,最終必然是滅族的下場。

所以,呂不韋才驚懼之下,只能飲鴆自殺。

而事實上,呂不韋死後,關於其家族如何並沒有記載,如此來看,應該是得以儲存了。

12樓:美食火花

呂不韋內心可能覺得,秦始皇只是一時生氣,將他革職而已,秦國還是需要他的,相信過不了多久秦始皇就會讓他官復原職。呂不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養門客的習慣,而且掌政多年,勢力極大,回到封地後呂也不安分,聯絡大臣,就連其他六國的人也都派人跟他走動,他離開一年多以後,還有「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的話,他恰恰觸碰了一個君王的最大底線。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歷練,秦國的實力增長,統一六國指日可待,秦始皇也內心也漸漸變得狠心起來,因為自己母親的醜聞,本來就對呂不韋有很有恨意,呂不韋在回到自己的封地後還不收斂自己的鋒芒,讓秦始皇殺他的心更加堅定。

於是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字數很少,大概30來字,大概的意思是:你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功勞,給你那麼多封地還不夠嗎?你跟我有什麼關係,自稱是我仲父。

你一家都搬到蜀地去住吧。呂不韋何其聰明,不可能不明白嬴政的意思,以前再大的功勞跟關係他都不在乎了,讓他搬到蜀地去也就是客套話罷了,這封信的實際意思就是讓他自殺。呂不韋怎麼能不明白呢。

其實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為了震懾百姓,秦國的刑法十分嚴苛和殘忍,實行連坐制和什伍制,呂不韋飲鴆酒自盡,也是保護家人的一種行為,按照秦始皇給他的信來看,秦始皇對他已經是一點信任都沒有了,他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秦始皇除掉他只是時間長短的事兒罷了,與其讓秦始皇對他忍無可忍的時候殺掉他,不如自己自盡,還可以保全家人。

其實我認為,呂不韋的一生是個傳奇,從默默無聞的小商人,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多年掌握大權,秦國不斷髮展強大,對於秦國和秦始皇來說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奈何他被政治和權力矇蔽了雙眼,影響了他對整個政局的分析,而且在他與趙太后,嬴政的關係中沒有處理妥當。嬴政作為一國之王內心是非常介意血統問題的,除掉呂不韋也是向世人證明他是皇室血統,不可侵犯。

呂不韋還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權力太大,喧賓奪主,威脅到了秦始皇的地位,不懂得收斂鋒芒。在他被革職,回到自己河南封地的時候,就應該有所察覺,但是他仍繼續與大臣們聯絡,引起秦始皇的嚴重不滿。如果他在自己的封地,懂得收斂,低調做人,讓秦始皇放鬆警惕,可能還能保住性命,不至於讓秦始皇鐵了心要除掉他。

曹操胸懷大志,是亂世英雄,為何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也沒有一統天

世人皆說曹孟德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東漢末年可謂風采熠熠,可就是專 這樣一位實力雄厚的大屬人物,最終依然沒有成為天下之主。曹操這個人野心勃勃,四十歲統一大北方,可他卻偏偏遇到極其厲害的對手袁紹,他擁有兵甲數百萬,可謂當時最強大的諸侯,當時曹操全部兵力也抵不過袁紹三分之一,正面衝突定是卵與石鬥。...

請問為什麼總是亂世出英雄?亂世為什麼出英雄?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如同危難之時文化正值繁榮之際是同樣道理。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 非常的境遇才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所有的船隻都可以並驅競勝,但當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時,只有大智大勇的英雄方能處之泰然,化險為夷。因為亂世更需要大英雄來救世 英雄也就有了用武...

為什麼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會認為以農為本,以商為末

呂不韋這樣說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因為呂不韋是戰國時期的人物,在戰國時代,想要得到皇上的重用,要看你能不能順應國情,就例如商鞅吧,他在第一次見到秦孝公時,大談帝道和王道,沒想到這不是秦孝公所看重的,完全是雞同鴨講,第二次的時候,商鞅就談起了霸道,這才得到秦孝公的重用。而商鞅生活的齊國,是一農業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