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2樓:小某天
回答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
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
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更多11條
冬至習俗的來歷?
3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節的來歷和習俗,為什麼要吃餛飩或餃子呢,萌娃爸爸帶你瞭解
4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的習俗:
北方吃餃子,餛飩。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每年這一天不論貧富,餃子必不可少,相傳是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主要意義在於祭祀,其次是實用。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南方習俗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盛,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5樓:李雯遠
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以土圭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這天(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
「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將冬至排在「二十四節氣」首位,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冬至的來歷習俗和重要性
6樓:小翁某
回答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
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
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更多11條
冬至的由來和傳統習俗
7樓:楓影飄零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
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
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
《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由來和習俗
8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起源: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歷史淵源: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
」(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民俗:冬至,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
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9樓:一定手留餘香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來歷
冬至 於周公土圭法測影。3000多年前,周公在洛陽 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 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 即 豎起八尺高的標杆,正中午的日影只有一尺五寸那一天,太陽在北迴歸線,一年開始進入最熱的季節,定為 夏至 正中午的日影有一丈三尺五寸那一天,太陽在南迴歸線,一年開始進入最寒冷的季節,定為 ...
冬至日的由來,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 亞歲 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鬥指子為冬至,即太陽黃經達270 於公曆12月21 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 八節 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 冬至大如年 的 所以古人稱冬至為 ...
春節習俗與來歷,春節的來歷,故事和習俗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 最熱鬧 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