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不是在寫具體的用兵套路。而是作戰的行為準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設想下如果2位同樣熟讀孫子兵法的將軍,帶領同樣的兵力,在同樣的環境下對陣作戰,誰的贏面大些呢?
沒有答案麼?因此孫子兵法告訴我們的簡單來說:打仗不是紙上談兵,一個可以把孫子兵法倒過來背的人,永遠不可能勝過一個身經百戰的人。
看完孫子兵法把他丟掉的人,是真正看懂孫子兵法的人。拓展眼界的文章而已。
2樓:天地為枰
簡單的說就是根據敵我的實際情況、環境因素、外部影響,靈活運用手中資源改變戰局。
有關孫子兵法
3樓:匿名使用者
計 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候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運輸,運?e 6
4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關於《孫子兵法》作者的介紹有哪些?
5樓:漫閱科技
《孫子兵法》,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他是陳國公子完的後裔,陳完因內亂逃奔齊國,並改姓陳為田。
田完的五世孫、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樂安(今山東惠民)」。後來,因齊國政局動盪不安,孫武由齊國到了吳國。經伍子胥引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吳王的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與《孫子兵法》有關的成語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有什麼區別,孫武和孫臏是什麼關係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不是同一本書。孫子兵法 即 孫子 又稱作 武經 兵經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 字長卿 孫子兵法 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 其作者是孫武 約公元...
孫子兵法的精髓?孫子兵法的思想精髓
孫子兵法 作為東方智慧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高度成就,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創立了系統軍事理論的偉大思想家。特別是蘊涵其中的重道尚智的價值取向,強軍安國的和平追求。最值得一提的是 孫子兵法 雖然研究戰爭,卻不以殺人為目的,而以爭取人心 使國家富強為目的,如 上兵伐謀 不戰而屈人之兵 等哲理...
翻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譯文 孫子說 地形有通形 掛形 支形 隘形 險形 遠形六種。我可以去 敵也可以來的,叫通形。在通形地區,要搶先佔領隆高朝陽之處駐紮,並確保糧道暢通。這樣再與敵交戰就較有利。可以前往而難以返回的,叫掛形。在掛形地區,敵若無備,就迅速出擊而戰勝它 敵若有備,出擊而不能取勝,又難以返回,就不利了。我方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