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2022-08-21 04:10:31 字數 4234 閱讀 9037

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孫子說:地形有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六種。

我可以去、敵也可以來的,叫通形。在通形地區,要搶先佔領隆高朝陽之處駐紮,並確保糧道暢通。這樣再與敵交戰就較有利。

可以前往而難以返回的,叫掛形。在掛形地區,敵若無備,就迅速出擊而戰勝它;敵若有備,出擊而不能取勝,又難以返回,就不利了。我方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也不利的,叫支形。

在支形地區,敵雖以利誘我,我也不要出擊,而率眾撤離,待敵人出來一半時再攻擊它,這樣有利。在隘形地區,我若首先佔領,一定要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到來;如果敵人首先佔據,並已封鎖隘口,就不要去打它,若還沒有封鎖隘口,就可以打它。在險形地區,我若首先佔領,一定要駐紮在隆高向陽之處,以待敵人到來;敵若首先佔領,那就率部離去,不要打它。

在遠形地區,雙方地勢均等,難以挑戰,戰也不利。上述六條,是利用地形的一般原則,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譯文:軍事上有所謂"走"、"弛"、"陷"、"崩"、"亂"和"北"六種現象。這六種現象,並非由地理條件造成的禍害,而是由將帥的過失造成的。

凡敵我雙方地理形勢均等,但卻要以一擊十,這樣就必然會棄甲曳兵而逃,這叫"走"。士卒豪悍而將佐懦弱,軍政弛壞,不能統轄管束,指揮鬆散無力,這叫"弛"。將佐豪悍而士卒懦弱,一旦與敵交兵接戰,獨將佐奮力,則勢必為下所累而陷於敗沒,這叫"陷"。

偏裨校佐怨怒而不服主將之命,遇敵忿而擅自出戰,主將又不知他的才能,如山自內部崩壞,這叫"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管理教育無章法,官兵關係緊張失常,布兵列陣又雜亂不整,這叫"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而以少擊眾、以弱擊強,潰圍決勝,又無選拔之精銳,那就必然要敗北,這叫"北"。

以上六種情況,都是造成戰爭失敗的原因,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譯文: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以克敵制勝,考察地形地勢的險厄平易和算計道路的迂遠近便,這是高明的將帥所應懂得的道理和應掌握的法則。

明白這一點並用於指揮作戰,就一定能勝利;不明白這一點,去指揮作戰,就一定會失敗。

譯文:按照一般作戰規律,如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不讓打,堅決打就是了,而無須聽從君命;但據一般作戰規律,沒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要打,也可不顧君命而拒絕出戰。所以,身為將帥,需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只求保全民眾的生命財產和符合國君的根本利益就行,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最可寶貴的財富。

譯文: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嬰兒一樣,那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去共患難;看待士卒如同看待愛子一樣,那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養而不能使喚,一味寵愛而不能使他們聽從號令指揮,違法亂紀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嬌生慣養的孩子,不能用來打仗了。

譯文:只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而不知道敵人不可以打,勝利是沒有把握的;只知道敵人可以打,而不知道自己部隊不能打,勝利也是沒有把握的;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部隊能打,但不知道地形不利於作戰,勝利也同樣是沒有把握的。所以,懂得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策略措施能變化多端而不會窮竭。

所以說:瞭解對方,也瞭解自己,克敵制勝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再瞭解天時地利,那麼,勝利的取得就有絕對把握了。

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計 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 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係民眾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 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為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眾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眾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

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

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管理制度等。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戰爭勝負的情形。

這些條件是: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

天時、地利哪一方佔得多?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

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嚴明?我憑著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任用我領兵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用我領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開。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好並且能夠接受,我將為您造成軍事上的勢,從外輔佐您。所謂造成軍事上的勢,就是在戰爭瞬息萬變的情況中抓住有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應變行動。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

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係。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祕,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孫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翻譯?

孫子兵法三則翻譯

3樓:

1孫子他老人家說:打仗最重要的是要爭取全勝,就是我方不受損,敵方全被我方佔領,這樣才是最高境界,如何做到,依靠謀,而不是死戰。破壞國家就是敵我雙方都受損失,作為不得已而為之。

其他句解釋類似。所以最後他來了一句總結,百戰百勝卻不是最厲害的,不戰而區人之兵才是最厲害的。如何做到?

就是謀全域性,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全勝,古代方法一般就是通過外交威脅利誘等手段來達到。這才是精髓。學孫子最重要不是翻譯,是要理解裡面的內涵。

孫子這本書之系統性,全面性,不愧為兵書之首。

2孫子總結說:知己知彼才能打贏,打仗要知己知彼,但如何知己?又如何知彼?

這才是關鍵所在。所以這是要引導你思考如何知己知彼。其實書中第一篇都講明瞭,如何偵查敵我雙方的情況,這是首要任務,然後得出資訊進行比較,比較之後看是否可以戰,可以戰就戰,不可以就暫避之。

看來你讀本書第一篇還沒讀懂讀透啊。

3這是講不得已得情況下的策略,該篇主要講不通地形不同戰法。但是你沒有發現這篇主要講都滲透一個道理,人生戰場中,讓自己遠離死地,讓對手靠近死地,這也是一種制勝之道,得地而生。

孫子兵法 一書包含萬千,絕對不是靠讀讀例項就能理解你們的內涵的,裡面每一句話都可以說是精髓,我讀之,深感其內容精深博大。

4樓:飛逾

1 孫子說:所有的用兵方法當中,保全一個完整的、沒有被嚴重破壞的敵國而又使她屈服是上策,如果不能做到,再採取戰爭毀滅手段;同理,對於敵國的有生力量軍、旅、卒、伍,如果能全部收降才是上策,如果不能做到,才考慮戰爭手段攻滅之。所以,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不用戰爭手段而降服對手,才是最好的。

2 所以說,既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瞭解敵人而只瞭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瞭解敵人,又不瞭解自己,那只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

3 把士卒投入到危險的地方,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入絕境,才能轉死為生。軍隊陷於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奮戰取勝。

孫子兵法全文翻譯+三十六計全文翻譯

孫子兵法第七章原文,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1.孫子說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2.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有什麼區別,孫武和孫臏是什麼關係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不是同一本書。孫子兵法 即 孫子 又稱作 武經 兵經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 字長卿 孫子兵法 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 其作者是孫武 約公元...

孫子兵法的精髓?孫子兵法的思想精髓

孫子兵法 作為東方智慧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高度成就,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創立了系統軍事理論的偉大思想家。特別是蘊涵其中的重道尚智的價值取向,強軍安國的和平追求。最值得一提的是 孫子兵法 雖然研究戰爭,卻不以殺人為目的,而以爭取人心 使國家富強為目的,如 上兵伐謀 不戰而屈人之兵 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