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原文只要求原文不要修改註釋翻譯或者補字的體也要原字型的

2022-03-22 06:04:04 字數 5437 閱讀 4177

1樓:清苑

中華書局,《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注,樓宇烈校釋。

2樓:

目前公認最好的版本:《帛書老子校注》 高明撰 中華書局出版。網上都有**在30左右吧。

3樓:匿名使用者

4樓:匿名使用者

五臺山道教協會印刷過一次,但不對外賣,只作為交流用,你可以打聽下!

求書,老子的《道德經》原文,不要翻譯,謝謝啦,有的發我!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txt**

5樓: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釋】:  [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

《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這裡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

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

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祕。

玄祕而又玄祕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裡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

  【註釋】: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

這句話裡的"帝",顯然並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

因為老子常將"上"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並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並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為這個"帝" 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為唯有老子的"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 "之無限、永恆、自在的內涵相一致。

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  【翻譯】: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

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永珍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翻譯】: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

翻譯下老子二章

6樓: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註釋 :

①惡已:惡、醜。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7樓:夜璇宸

一、譯文: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後因相互對立而追隨。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實行身教: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干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向別人施與恩惠但不憑此而達到利己的目的;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也沒有喪失功績。

二、原文:先秦  老子《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擴充套件資料

一、評價

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裡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

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

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裡,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二、作者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太清宮鎮)人。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8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為什麼是美,同時也就知道什麼是醜(真善美與假惡醜相對應,這裡以「惡」指代「醜」。)了。都知道什麼是善,同時也就知道什麼是惡了。

有和無的概念是(在宇宙空間事物的相互依存關係中)共同產生的;難和易的概念是(在實踐感受中)同時生成的;長和短的概念是在形態比較中同時得到的;高和低、上和下的概念是在方向的比較中同時得到的;聲響和迴音相互呼應同時產生,前與後相互伴隨,不可分割。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9樓:不咩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道德經名句,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2.上善若水。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 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我給你一個 吧,我就是在上面看的。不過我勸你最好買一本書,因為書更好翻閱 這種古文是要多看的,呵呵 最好還是買本相關的書籍,網上雖然有很多版本,但是大部分都不是很好,原文與解析都有很大的差異。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5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這種普通的道德經譯文,對研讀道德經作用並不大,去看名家註解吧!老...

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道德經》是什麼哲學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由於老子其人及其著作,歷來即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在開始介紹這個問題之前,先必須交待一下我們將採用那種觀點作為我們的立論依據。這裡,我們不準備詳細地去介紹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了,因為任繼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 老子新譯 一書的 緒論 中,已經對有關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