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life光亮
道德推廣到宇宙奧祕和人生實際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2樓:奧特電器深圳
嘿嘿好問題。
你的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了。實際上,2000多年來,就你的問題,已經有無數的專著了。
簡單說吧。《道德經》是2500多年前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在總結上古時期先輩們的社會管理軍事管理等等方面的智慧,編撰出來的一本《管理哲學教材》,是寫給領導者看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一部鉅著,是後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當然老子也是被錯讀得最多的。
書中,老子講述了把控整個宇宙的力量——「天道」極其天道的執行法則,要求國家的領導者,效仿天道來實施人道——社會的管理,或者說統治。以講述天道和人道,了整篇文章。難得可貴的是,老子提出的核心思想,是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慾望,為百姓謀福利,這就是著名的「無為而治」思想。
無為,是要求領導者不要對自己的慾望有作為,領導者放下慾望了,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
也就對這個「無為」二字的誤解,導致絕大多數人認為老子是消極的,誤讀《道德經》。
由於《道德經》是非常具有哲理的,所以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按照老子指出的天道法則,效仿天道應用到其它領域,就創造了包括道教在內的各種理論和應用,並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骨髓,比如我們都能說出包括:上善若水;矯枉過正;寵辱不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等,都是出自《道德經》
可以說,正是老子的貢獻,才給予我們中華民族極大的生存智慧,在後面近2023年間儘管遭遇無數災難都可以頑強挺過來,使得中華文化延綿不斷。
因此,我們應該多多學習《道德經》從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使我們個人、集體、國家發展得更好。
如果你想通俗的學習,我推薦你找一找羅大倫博士講解的《每天聊點道德經》,在網上免費聽。這是羅博士發的一個菩薩願,要讓中國人都能從老祖宗那裡學到智慧提升境界,是免費公開發布的課程,不管什麼層次的人都可以聽懂。你可以搜:
羅大倫《每天聊點道德經》。也有文字版。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就是開篇那幾個字兒,道可道………………,體就是這個了,後面講了很多的用,所以大家都不修道麼,體就無所謂,用大家用起來了,你想這個高度的東西,指導指導其他國家啊,家庭啊,日常生活,當然也可以,所以誰基本好好研究都能受益,所以就覺得好,所以就推崇。
4樓:醉纏
思想大要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宇宙觀"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價值觀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
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迴圈執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控、莫可名狀,故謂:
"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迴圈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
"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
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知識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關於老子《道德經》近代有哪些作家的講解流傳的比較廣,普遍被人們所接受?
5樓:du知道君
《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
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
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關於水,其實我們瞭解的並不全面,深刻,還是古代賢哲老子和孔子的言論較深遠和精闢。所以,他們把水比作上善。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云: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觀。所以,水有五則: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 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淨他人的汙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關於詠水的詩詞:
有物名曰水,至柔有大能。 山泉露頭角,立志向海行。 坎坷等閒過,奔流步不停。
執著不執著,無往而不勝。 巨石阻前路,轉頭繞道行。 懸崖臨絕壁,呼嘯跳澗中。
遇沙滲地下,暗行不逞能。 驕陽似火蒸,變雲學龍騰。 聚團化作雨,遇冷凝作冰。
春融入江河,滔滔仍向東。 萬難終歸海,浩瀚波濤湧。 世人嘆偉大,一笑又升空。
轉身歸山去,泉聲常叮咚.水性柔順,明能照物,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有功於萬物而又甘心屈尊於萬物之下。老子弘揚水的精神,其實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做人要與水一樣,有極大的可塑性。
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上善若水今譯:
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淨,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
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佛家解釋說:
月如佛性,千江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貴賤,有人就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在,佛性無所不在,道亦無所不在…… 水——真正的風景在於: 為政之道,應不忘"拯救黎民於水火" 做官之道,應抱定"君子不飲盜泉之水" 交友之道,應恪守"君子之交淡如水" 修身之道,應牢記"流水不腐,戶樞不蠢" 水容納汙垢,但神奇的自淨功能使其能永葆純潔 水有三態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最終必匯入汪洋大海。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多做好事,善事日積月累就象滴水匯成江河湖海而昇華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擁戴,恪守道德準則的團體就會健康發展。
為什麼《道德經》廣受推崇呢?
道德經是以智慧取勝,智慧是一道門檻,無所謂高低,只看能不能跨過去,如果跨過去,達到所謂讀懂,那從此就豁然開朗。道德經的關鍵在 道 字,道 的概念代表兩種性質,第一種叫記憶體性,第二種叫超越性。所謂記憶體性,是指萬物都不可能離開 道 而獨立存在,因為 道生萬物 而所謂超越性,是指萬物再如何變化,或消失...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 道德經 中說 言者不如知者默 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
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道德經》是什麼哲學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由於老子其人及其著作,歷來即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在開始介紹這個問題之前,先必須交待一下我們將採用那種觀點作為我們的立論依據。這裡,我們不準備詳細地去介紹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了,因為任繼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 老子新譯 一書的 緒論 中,已經對有關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