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村人為什麼見到漁人後大驚

2022-05-13 19:15:37 字數 4947 閱讀 4660

1樓:亦夢之城

1、因為從來沒有外人來到這個地方,漁人是第一個,所以他們感到驚訝。

2、《桃花源記》簡介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3、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2樓:匿名使用者

「見漁人,乃大驚」應譯為「(村人)見到漁人,就感到很詫異」

所以「乃」的意思是「就」

如果是「竟然」的話就譯為「(村人)見到漁人,竟然感到很詫異」

語句雖然沒錯,但不太合理。

應為「竟然」的意思表明「不應該的,結果出人意料的」而這裡是世外桃源,有外人進來了,村人感到詫異是很正常的反應,所以不是「竟然」 「就」是最好的答案

3樓: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暗示沒有外人來過,說明桃源與世隔絕久遠。

4樓:精玉冰兒

因為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與外人間隔」。

5樓:寂靜的花兒

而這裡是世外桃源,有外人進來了,村人感到詫異是很正常的反應

6樓:569820736吳

因為從來沒有外人來到這個地方,所以他們感到驚訝.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漁人從沒聽說或看見過那樣的景象,所以大驚

古文《桃花源記》中 村中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8樓:可愛的康康哥

因為村中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就是說村中人都是秦朝搬進來的,從此以後都沒出去過,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全文(節選)如下: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譯文如下:

這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裡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它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訊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

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

村裡的人告訴他:「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9樓:青妍知識屋

1、 ①村人看見了不認識的人。

②桃源與世隔絕,外面的發展和桃源不同,而村人可能對其打扮,服飾上感到奇怪。

③為外人能進入桃源感到奇怪。

2、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

隔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3、作品賞析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

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位,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

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

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

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絡。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訊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祕感。

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4、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村子與世隔絕幾百年,在村民的印象裡全世界就他們這一個村子,突然冒出一個幾百年後裝束的人,就好像看見一個天外來客一樣,所以「大驚」。

1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隔絕」,幾百年來,沒有在與外人接觸。忽然見到了一個捕魚人,一個外人,當然會感覺奇怪!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在樹林裡見到一個幾百年後裝束的人也會「乃大驚」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桃花源是與外界間隔的。

下文也有暗示。

桃花源記詩詞桃花源記的詩句

嬴 y ng 氏來亂天紀,賢者源避其世。bai黃綺 q 之商山,伊du 人亦云逝。往跡浸復zhi 湮 y n 來徑遂蕪dao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q 桑竹垂餘蔭,菽稷 j 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 m 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 z 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 r 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

《桃花源記》的翻譯,《桃花源記》翻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復前行,欲窮其林。白話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類容想想會發生什麼事寫一段

我們作業也來是這玩意自,就結合翻譯,人稱換下,結合想象就好了,比如,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有個人以捕魚為生,這個人就是我啦 有一次,我划著船,沿著小溪前往,結果我腦子大,忘記了路程的遠近,於是我就找路,結果發現了一片桃花源,我便劃去,溪水的兩岸幾百步以內,沒有別的樹木,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