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出處,和氏璧出自哪裡

2022-07-01 11:50:25 字數 4933 閱讀 7023

1樓:鳳凰落棲

於和氏璧的來歷,在《韓非子·和氏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一珍玉,獻給楚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斷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其右足。

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見狀,派人間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別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斑。

」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乃以此石進獻楚文王,文王使人解之果然得玉,是為之和氏之璧。其後,秦始皇令良工琢成玉璽,又李斯篆八字與其上,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船欲覆,急投此玉璽於湖中,風浪乃至,八年後,始皇巡狩之華陰,有人與路旁獻上此璽,此玉璽遂復歸於秦,第二年始皇駕崩,其孫子嬰後來將此璽獻於漢高祖,遂成為傳國玉璽。至於如何在趙國就不知道了……

2樓:輕雲出岫

不是哦,因為首先是在楚國發現的.....

和氏璧出自**

3樓:風月老師

和氏璧出自於《藺相如列傳》,傳聞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是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璞玉石,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 和氏璧是雕刻印章的寶貴材料,其加工後成為秦、漢、魏、晉、隋、唐等歷代王朝的傳國璽,最後在五代十國的動亂中下落不明。

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釐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

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傳言:話說東周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於是他將此璞石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哭至眼淚乾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

4樓:書海拾貝記

和氏璧出自春秋戰國時候的楚國。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被成為荊玉、和璞,是天下奇寶,關於和氏璧的故事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完璧歸趙、傳國玉璽、卞和獻寶等等。

5樓:暮萏兒

「完璧歸趙」「傳國玉璽」「卞和獻寶」,千百年來,關於和氏璧的故事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但和氏璧究竟出自**,發現和氏璧之玉的卞和究竟又是**人。全國多個地區對此一直爭論不休。

最近,南京高淳縣椏溪鎮文化站站長呂克斌經過對當地文化的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個驚人觀點:和氏璧的故鄉在高淳縣椏溪荊山,卞和是椏溪人。

查詢:和氏璧出處何方?

和氏璧價值連城,關於和氏璧的故事歷史上多有記載,從各種記錄來看,和氏璧可以視為春秋戰國時代具有最**值的珍寶。《史記》對和氏璧的故事也進行了記錄,稱: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

不過,記錄比較詳細的是《韓非子·和氏篇》,其中完整記錄了和氏璧的來歷:楚人和氏得玉璞荊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此後各個地方流傳的和氏璧故事幾乎都與此相近或相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種關於和氏璧來歷的記錄中,都沒有清楚表明和氏璧到底來自哪個地方,楚人卞和到底是**人,歷史上記錄的荊山到底在**。

爭議:多地爭和氏璧之鄉

時間長了,和氏璧和卞和的出處無法考證,人們就「地以人名」,現在來看,全國有荊山的地方多出現關於卞和及和氏璧的傳說故事。關於和氏璧的故鄉,比較典型的說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是湖北南漳縣(保康縣)說。漢《孔安國傳》:「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相傳卞和得璞於楚荊山,即此。

」《太平寰宇記》雲:「卞和得珍於楚荊山,即此;頂上有池,並有石室,相傳雲是卞和宅。」

第二種說法認為安徽懷遠縣為和氏璧的故鄉。《懷遠縣誌》:「荊山,縣新倚也,在治西南,濱淮突起。

」荊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圍十七裡,東有卞和洞。」《中國名勝詞典》也有這樣的敘述:懷遠縣荊山有抱法巖,傳為卞和抱珍泣血之所。

巖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

此外,湖北陽新說認為「荊山在湖北陽新縣北五十里」,「為卞和得珍之所」。安徽蕪湖也有記載「蕪湖縣東南十六裡,介天成湖與長河之間,有大、小二山,曰大荊,曰小荊。」,大荊山即卞和得玉處。

高淳縣椏溪鎮文化站呂克斌認為,從現有資料來看,和氏璧的出產地荊山究竟在**,有許多地方都有說法,甚至有人認為在河南平頂山市附近。

但實際上,都沒有得到非常有力的考證。他認為,從產的角度來看,有關於卞和故事的各地「荊山」大多數都不產玉。  看來,卞和及和氏璧的故鄉到底在**是一個謎了。

但呂克斌卻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卞和以及和氏璧的故鄉極有可能在高淳荊山。

驚人:和氏璧出自高淳?

呂克斌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就在椏溪從事文化工作,對椏溪以及高淳的風土人情多有研究。作為土生土長的高淳人,小時候的一件事始終讓他難以釋懷。「當時我上小學,有一次經過這裡時,老師指著一個墳包告訴我,這個就是發現和氏璧的卞和墓。

」但是當時他對卞和及和氏璧都不太懂,只是覺得卞和應該不是一般的人。

長大後特別是當他從事文化工作後,卞和的傳說開始觸動他。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就此還寫了**。他認為「之所以認為和氏璧是椏溪荊山之玉,不是空穴來風,是經過一定考證的。

」他提出的觀點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高淳荊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曾經的歷史背景與和氏璧的記錄非常吻合,他認為這是個先決條件。據高淳縣誌及其他相關資料記載,春秋時期,周天子坐天下,分封七十二路諸侯,高淳荊山腳下五十里地封為荊國,此地後為楚國疆域,有「吳頭楚尾」之說,高淳椏溪曾經是楚國地盤。高淳有大荊山、小荊山,距縣城東北30餘公里,主峰高110米。

獻玉的卞和是楚國人,發現寶玉是在荊山,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淳荊山非常符合和氏璧來歷的有關記載。

二是實物證明。椏溪荊山腳下曾有卞和墓碑。墓碑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立在墳前,上有「卞和墓」字樣,後在附近村落修建水塘時,墓碑被挖走埋到水下築壩用。

據稱現在還埋在水下,當地有關部門擬將其清出。而卞和墳一直到前些年修路才被挖掉,證明這裡埋的確實是卞和其人。

另外荊山下還有卞家村,據稱是卞和後人延續所住。與荊山遙遙相望的是狀元山(又名望玉山) ,其名稱與「卞和望玉尋玉」的故事很一致。

三是代代相傳的故事佐證。他認為,當地到現在還流傳著「石匠尋玉獻玉」的故事,故事的整個情節與歷史上卞和的情況完全一致。這個故事在山下的荊山村、卞家村許多人都能講。

呂克斌認為,這個故事代代相傳,為附近村民津津樂道,應該有其真實的一面。

呂克斌覺得,從各個角度來看,這裡應該與卞和以及和氏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裡應該就是卞和以及和氏璧的故鄉。

村民:這裡曾有卞和墓碑

昨天上午,在呂克斌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荊山腳下。荊山並不高,而與荊山相對的一座山就是狀元山(又被稱為望玉山),望玉山形若官帽,又如同一隻方印。

眼前是一片雜草的坡地,並無墓碑和墳,但眾多村民都很肯定地表示,卞和墓碑是確實存在的。按照附近村民的說法,附近村民陳老漢介紹,墓碑有1米多寬,三四米長,後被挖走修水塘,而墳也被挖過,現在也無法看到了。

芮有珍老漢今年75歲,一直住在荊山腳下的荊山村。對卞和的故事,他比較瞭解。據介紹,相傳卞和是個青年石匠,手藝精湛,他就住在山腳下的卞家村。

因荊山上石料豐富,他經常上山採石料。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一隻鳳凰落在荊山頂上,鳳凰腳下還閃閃發光。等他爬上去又發現鳳凰不見了,亮光也不見了。

第二天他再次發現鳳凰停在荊山頂上。

卞和認為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他一口氣爬上山頂,卻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塊石頭是鳳凰的停留地。後來他就在可能是鳳凰停留的石頭上插上樹枝並繫上紅帶子做標記,一天後他果然發現鳳凰停留在插有標記的石頭上,就這樣他就帶著這塊石頭回家。時間長了,他發現這塊石頭冬生暖,夏生涼,果然是塊寶石。

第一次,他將寶石獻給楚厲王,但對方不識,以為卞和是想拿普通石頭騙取賞金,一氣之下砍掉卞和一隻腳。過了幾年,楚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卞和不想被天下人恥笑,再次進城獻寶,結果被砍掉了另一隻腳。

卞和一路乞討,爬回了家。等楚文王繼位後,卞和已經老了。楚文王派人找來卞和,瞭解情況後,讓周圍人看個究竟,周圍人都說只是一塊普通石頭。

卞和急了,覺得太委屈,用頭撞寶石想一死了之,卞和的血流到寶石上,石頭裂開,裡面果然是稀世珍寶。

村民說,後來卞和因此受封,但卞和不願為官。為了紀念卞和,大家就把卞和登山望玉之山稱為「望玉山」。卞和死後,卞家村人把他安葬在山下,立碑紀念,卞家後人每年清明都前來祭祀。

昨天,記者來到了卞家村,對於卞和獻寶的故事,許多村民都清楚。但卞和到底是不是村上人的先祖,這裡的人並不能說出所以然來。

專家:可能性並不大

記者發現,和大多數稱為是「卞和以及和氏璧故里」的荊山一樣,這裡的故事也只是相傳,這裡的物證並沒有經過系統權威的考證。卞和的故事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記者進行了進一步採訪。

溧水縣委黨校**上的一篇文章稱「狀元山又名望玉山,形若官帽,又似方印,相傳乃春秋時楚人卞和獲玉之地。」而高淳縣文化局的一位同志也表示,這樣的說法他們也聽到過,是不是卞和以及和氏璧的故里就在高淳荊山,因為沒有經過系統考證,因此無法得出明確結論。

記者隨後又諮詢了多位專家,有些專家對這樣的提法表現出一定興趣,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綜合各種情況來看,這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南京大學一位專家還解釋,從當時楚國來看,荊山主要是專指漢水流域的荊山,卞和取寶獻寶的事情應該是發生於今湖北一帶。至於卞家村,也不見得和卞和有什麼關聯,以前以姓氏取名的村落比較常見,並不是特別指與某位名人有關聯。

當然,史上卞和究竟是何方人氏並沒有比較明確結論,高淳荊山流傳那樣一個故事自然也有原因。但歷史是嚴肅的,因為卞和所在的年代比較久遠,要還原那段歷史需要比較嚴密而艱苦的調查。

和氏璧為什麼稱為「和氏璧」和氏璧出自哪裡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 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 史記 中有詳細記載。但後來...

歷史中和氏璧的下落之謎,和氏璧究竟去了哪裡?

和氏璧最後是消失了,根據歷史的史籍記載,和氏璧被藺相如完璧歸趙以後,秦滅趙之後就再無和氏璧的訊息了。我覺得和氏璧應該還是在趙國,雖然說他一直在各個國家之間流動,但是他始終是趙國的一個附屬品。和氏璧究竟去了 沒有人知道,這是歷史之謎。我們知道的是和氏璧最後是在秦滅亡之後消失的。和氏璧最後應該是秦始皇將...

和氏璧是什麼材料的, 和氏璧 是什麼顏色的

和氏璧材料是拉長石bai,拉長石是矽酸鹽du長石zhi族斜長石的一種,一般為白色dao,玻璃光澤,在回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答有時可見到藍綠 紫紅 金黃等色調。和氏璧是產於荊山地區基性巖的月光石,即拉長石,認為 和氏璧為寶石性質的拉長石,具有碧綠和潔白的閃光,轉動一定方向,方能出現 這也是和氏璧區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