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放開黃瓜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
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
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
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
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和氏璧出自**
2樓:風月老師
和氏璧出自於《藺相如列傳》,傳聞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是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璞玉石,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 和氏璧是雕刻印章的寶貴材料,其加工後成為秦、漢、魏、晉、隋、唐等歷代王朝的傳國璽,最後在五代十國的動亂中下落不明。
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釐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
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傳言:話說東周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於是他將此璞石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哭至眼淚乾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
3樓:書海拾貝記
和氏璧出自春秋戰國時候的楚國。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被成為荊玉、和璞,是天下奇寶,關於和氏璧的故事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完璧歸趙、傳國玉璽、卞和獻寶等等。
和氏璧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韓非子》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陽南漳縣歷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
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說:「這是石頭。
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
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
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為什麼叫和氏璧?
5樓:小滿即安
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是楚文王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
實則和氏璧歷經三任王才終於得以正名的故事,後來的韓非子在推行自己的法家學說的時候曾經講過,他比喻的是要推行一種制度即使再好,可能也會遭到君王的質疑和不良實力的打壓,法家學說是血染的學說,指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和氏璧對後人的啟示。
真理就是真理。楚人卞和雖一時蒙冤受屈,但他堅持「奉而獻之」而不改其忠誠,終使沉冤大白於天下。
一方面,卞和自己也應該剖開岩石,露出玉石。有才能的人應該毛遂自薦,韜光養晦在某些情況下不僅不受人重視,極有可能還受到傷害。
另一方面,管理者厲王、武王為什麼沒有得到美玉?因為沒有瞭解到和氏璧的本質,所以管理者要知人善任,要有伯樂的識人眼光。
和氏璧的出處,和氏璧出自哪裡
於和氏璧的來歷,在 韓非子 和氏篇 中有這樣的記載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一珍玉,獻給楚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斷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見狀,派人間其故,和答道 吾非悲別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概括和氏璧。。和氏璧有何典故?
過了三百多年,和氏璧 廣為人知,並落入趙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聞訊,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進行交換。當藺相如將璧送到秦宮,秦昭襄王卻食言踐約 他機智地奪回璧,設法帶歸趙國。這便是成語 價值連城 和 完璧歸趙 的出典。卞和找到寶玉,剛即位的楚文王端詳著用它雕成的璧,滿心喜歡,遂起名 和氏璧 用簡短語言概括和...
和氏璧是什麼材料的, 和氏璧 是什麼顏色的
和氏璧材料是拉長石bai,拉長石是矽酸鹽du長石zhi族斜長石的一種,一般為白色dao,玻璃光澤,在回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答有時可見到藍綠 紫紅 金黃等色調。和氏璧是產於荊山地區基性巖的月光石,即拉長石,認為 和氏璧為寶石性質的拉長石,具有碧綠和潔白的閃光,轉動一定方向,方能出現 這也是和氏璧區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