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關於律詩月夜憶舍弟(杜甫)的賞析
《月夜憶舍弟》解析
2樓:天才
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今夜更明。
月夜憶舍弟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樓:黛妮
一、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這首詩體現了對人們的同情和關懷,對朋友的關心,對戰爭的控訴。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於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託縈懷家國之情。
二、附原文如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三、賞析:
此詩是一首五言律詩,也是一首思鄉之作。
首聯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斷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戰事頻繁:「秋邊一雁聲」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寫邊塞淒涼景象,為「月夜」渲染一種壓抑氣氛。
頷聯交代時令,點明主旨。
「露從今夜白」交代時令,即「白露節」,表明天氣漸涼,地面水氣凝結,使人頓生淒涼之感。「月是故鄉明」融入詩人主觀想象,點明主旨,突出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這兩句採用「移情」手法,本來一樣潔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蒼白;本來一樣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鄉最為明亮,這完全是詩人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的主觀想象,是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頸聯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詩人由望月懷鄉自然引出對弟弟的思念,綿綿愁思中夾雜著對生離死別的焦慮和不安。承上啟下,過渡自然。
尾聯流露不滿,深化主題。
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內心的憂慮和惆悵之情,同時含蓄地表現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深化主題。
綜觀全詩,詩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湧,對親人深情字中結,字裡行間暗含對現實的不滿,對百姓的同情,將常見的懷鄉思親題材寫得悽楚動人,沉鬱頓挫,而且此詩對仗工整,景中有情,耐人尋味,因此成為五言律詩中的典範之作。
4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
今夜的霜露格外白,月亮卻還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的訊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達,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表達了,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常常感慨萬端。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強烈表達了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也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全詩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5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想念自己的兄弟,不想捨棄自己兄弟
求杜甫《月夜憶舍弟》的精彩翻譯和賞析
戍樓上的鼓聲一起就開始宵禁了,遠方的邊境傳來孤雁哀鳴。啊,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是白露,雖然明月高掛空中,我覺得還是故鄉的那個要明亮些。我有兄弟卻不能團聚,如今無家可歸但願兄弟們仍然好好活著。強烈的手足掛念之情催促著自己寫了一封又一封書信,卻像石落大海般杳無音訊。無情的戰亂何時才能停息,希望家國早日太...
《月夜憶舍弟》這首古詩的原文是什麼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1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
杜甫寫作《月夜憶舍弟》時,正值以下哪個傳統節氣
杜甫寫作 月夜憶舍弟 時,正值白露傳統節氣。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白話譯文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