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意識與對存在的感知的問題

2022-10-10 19:55:18 字數 5689 閱讀 6107

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這樣,有問題嗎?

想說三點:一是從理論上講什麼事都是必然的,只是因為有許多事情或因素,我們的人類不能掌控,所以說是偶然。二是你是你我是我這個問題就象水是水一樣不需要討論。

本身是本身,概念是概念,討論是沒有意義的。三是你感到詭異,是因為你的自我對本我有所意識而已,你在探索你的本我。

2樓:小錦蓮蓮

聽說,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胚胎形成開始,一種是生下的那一刻。

就是對於我之所以是我,這個問題的時間上,可能是從胚胎開始,也可能是從生下的那一刻開始,所以才有虛歲與實歲的說法。至於,虛準確,還是實準確這就不好說了。那我們就跳過這個前提吧。

————————————————————————

小嬰兒可不可以認識到他就是他,這很難說,如果他覺得他就是他,那後來的模仿行為就很難解釋了。

如果一個很小的小孩會覺得我就是我,我就是跟其他人不同,那往往是父母教育的結果,所以也是一種模仿行為,可以說同樣也是趨同性。

————————————————————————

所謂讀書方覺寂寞始,當我們的大腦的發育達到一定程度,加上對外部資訊的積累,我們就會開始感覺到跟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說不是是這樣吧。

我想聽聽大家對自我感知.自己存在的理解.你看到我問題時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有些東西是物質的,而有些則是意識決定物質的。

動物也是有思維的,動物也有喜怒哀樂麼,這問題其實用中庸來看待最好啦,不用求解

4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問題對我來說比較深奧````- -

5樓: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別人的配角,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演好每一場戲

6樓:

人的一生中都在自我認識中。。

7樓:匿名使用者

電腦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還會感知、思維,也只是機器人。

人、動物都能感知自我的存在,甚至植物也有感知,任何物種都有對生存環境的認識和與之協調,這個過程叫作適應。

人有思維,動物只有生理反應,植物沒有神經系統。

人們認識世界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人能有思想不僅是感知自我,而是社會活動影響形成的。

人之初,大腦發育不成熟,對世界的認知有限,也不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說出的每句話都是帶有主觀性的,因為我們的思想都不一致.但我不否認客觀存在.還有中國的哲學教育有問題.注意拓展思維.

自我意識及一些相關概念的問題。

9樓:紫雲詩彥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它又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的反思。

自我評價是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為等方面社會價值的評估,它最能代表一個人自我認識的水平。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瞭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人本主義理論

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論者提出了更為積極的人格理論。他們認為人是積極主動、追求自我實現的健全的機體,自我實現是人性的本質。人本主義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論,包括自我觀念、積極關注、自我和諧和自我實現四個要點。

自我觀念(selfconcept)是個體在其生活環境中對每一經驗的評估及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作用於環境事物,產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評價性)經驗相一致,就會順利形成自我觀念。否則,自我觀念的形成就會遇到困難。

積極關注(positiveregard)就是個體希望別人以積極的態度支援自己,如果獲得外界的積極關注越多,他的自我觀念將會越來越明確,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是指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衝突時的心理現象。反之,自我不和諧包括:

直接經驗與評價性經驗之間的不和諧;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不一致。改變自我不和諧的方法在於向當事人提供一個和諧環境,對他進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他在這種自然環境中促進對自我的積極探索,形成健康和諧的自我觀念,發揮其實現自我的潛能。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趨向完美、趨向實現、趨向自我的保持與提高的傾向。

它是激發個體行為和發展的基本推動力。個體要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關鍵在於自我結構與經驗的協調一致,要具備經驗的開放、協調的自我、客觀正確的自我估價、無條件關注以及與人和睦相處等五個心理素質特徵。

10樓:

自我意識:「意識」到什麼什麼就是你在遇見什麼問題以後的一種想法一種理解,比如你自己開始賺錢的時候意識到了錢是多麼的難賺,這就是「意識」是一種人對事務或者物體的感知,一種感悟。那麼自我意識呢就是你自己的感知,一種理解,不是天生的是你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過程中的形成的感覺,對事物的一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覺。

你只有遇見過感受過你才能意識到什麼。

自我觀念:「觀念」和意識差不多,但是有區別,觀念大都是一種態度,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就有的一種想法,比如你這個人對愛情的觀念太片面了,就是他對感情有一種自己的框框,比如愛情就是應該浪漫,而不浪漫的話他就認為這不是愛情,這樣觀念不一定是你遇見過的事情,你可以憑著自己的想象去擁有自己的觀念,當然大部分的觀念都是學習的,都是家長教育和自己學習的綜合出來的結果。自我觀念就是你自己的對所有的事務的一種總括一種概念。

自我認知:「認知」,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個哲學理論聽說過吧,呵呵認知其實就是人們的意識,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很像很像,個人認為它們有小小的區別,就是認知就是認識到了知道了,那就是你肯定遇見了,反映了,明白了,那麼就是一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形成了概念,還是比如,呵呵你沒錢花了,自己去賺錢,啊!錢那麼難賺!

那麼你認識到了,也知道了,你肯定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啊上學時候不應該亂花錢啊等等這個就是認知,而你如果只是認識到了我自己賺錢難沒有想到其它的關聯的東西。那麼就是「自我意識」,而不是:「自我認知」。

自我認識:「認識」就是你的感覺,對自己的瞭解程度,和自我意識區別就是完全沒有本能的體現。自我認識裡面包含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概念」就是對一種事務用簡單的形象的語言來概括,比如:開朗,那麼開朗就是指性格外向,敢說敢嘮呵呵,自我感念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理解比如,我是一個內向的,不愛說話的,喜歡美女的男孩!

呵呵這個就是自我概念,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我感覺他們的自我不是一個概念,自我意識,自我觀念,自我認知,都是指「你」的就是你的意識,你的觀念,你的認知,你對其它事務的種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概念只的是你對自我的,對自己的概念,對自己的種種。

希望你能看懂我對這三個詞的理解,呵呵本人語言表達不是很清楚,但是最愛學的就是哲學,但是至今沒有弄明白為什麼意識不能決定物質,比如老師總講,歷史不是人決定的,是物質決定出來的結果,我知道在某個歷史時期符合歷史現狀和需求的人才能當上皇帝,那麼,中國歷史的皇帝,只要有一個不是本人,那麼歷史不就改變了嗎?難道不管誰當皇帝結果真的就是一個樣子嗎? 呵呵希望有機會一起和你**哲學!

11樓: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知,自我意向和自我體驗三大類自我觀念也就是自我概念,包含於自我認知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中詳細介紹了兒童意識的形成自我認知可以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後連線詞的意思不同罷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這些有什麼用。你只要清楚每時每刻自己在幹什麼,會有什麼後果就可以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邊界不明確的感覺。確實,是理論有缺陷。

14樓:挑燈夜數錢

自我意識側重於注意力,比如說意識到了什麼東西,沒意識到什麼東西自我觀念側重於理念架構,比如說你認為中國是講禮儀,地球是圓的自我認知側重的對解釋事物的方法,比如說你覺的秋天的落葉很美,我卻覺的秋天的落葉很蕭瑟

他們的自我是同一個意思,自我這個概念是相對於本我和超我來講的我覺的自我認識側重於對自己的評價,比如說你覺的自己很帥。而自我概念跟自我觀念比較相似,知識自我觀念主觀性比較強,而自我概念客觀性比較強,比如說在自我觀念裡你覺的秋天很美,在自我概念你就會用秋天是四季之一,是天體運動的結果來形容秋天。

自我認識和自我概念的區別在於一個側重的主體是自己,一個側重的是整個環境。而這兩者都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作為參考吧,我不是啥心理牛人,也不是啥哲學猛人。

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那些?

15樓:義柏廠

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那些,這種意識應該與社會的脫軌現象,可能就是這種意思吧,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在學校都是封閉式的管理,很少與社會上的接觸,所以就應該與社會上的這種脫軌有一定的關係。

16樓:匿名使用者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

自我意識不僅是人腦對主體自身的意識與反映,而且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自我意識也反映人與周圍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

其次,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可見,自我意識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

二、自我意識的結構

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第三層次,即從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它又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的反思。

自我評價是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為等方面社會價值的評估,它最能代表一個人自我認識的水平。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方面的表現。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體驗的具體內容。自尊心是指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的評價與體驗。

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的任務而產生的自我體驗。自信心與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評價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自我調節主要表現為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活動和態度的調控。它包括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

自我檢查是主體在頭腦中將自己的活動結果與活動目的加以比較、對照的過程。自我監督是一個人以其良心或內在的行為準則對自己的言行實行監督的過程。自我控制是主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的掌握。

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中直接作用於個體行為的環節,它是一個人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自我調節的實現是自我意識的能動性質的表現。自我意識的調節作用表現為:啟動或制止行為;心理活動的轉移;心理過程的加速或減速;積極性的加強或減弱;動機的協調;根據所擬訂的計劃監督檢查行動;動作的協調一致等。

自我意識的形成與個性形成哪個早,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階段

自我意識的形成比較早。一 範疇定義 1 自我意識是與非我意識相對應的意識,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認識 非我意識是對他人與自然 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認識。2 個性是個性心理特徵的簡稱。個性心理特徵是一個人常見的 穩定的 持久的心理特點。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 氣質和性格。二 兩者關係 1 自我意識屬於心理過程 個...

自我意識過剩的表現,自我意識過剩怎麼克服

自我意識過剩是自我意識的極端情況,表現為對自我的過分關注。當人們覺得自己正在被某人 或者某些人 盯著看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不自然的自我存在感,這種感覺就是自我意識過剩,也就是俗稱的 太把自己當回事 當處在自我意識過剩的狀態下,人會過分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正常社交困難。這一現象常見於青少年時期。長...

自我意識的結構包括,自我意識由哪幾個子系統構成

自我意識的結構是指自我意識包含哪些成分,它是一個多維度 多層次的複雜的心理系統或心理結構。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類。3 從形式上分類 從形式上看,自我意識表現為認知的 情感的 意志的三種形式,分別稱為自我認識 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3 1 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