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意思是:想使其意念誠實,就要先求為真知。出自《禮記‧大學》。
原文《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通過在一定規矩裡學習知識後,達到對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2樓:匿名使用者
「欲成其意者,是先致其知」的意思是:想使其意念誠實,就要先求為真知。
原文:《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通過在一定規矩裡學習知識後,達到對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3樓:黃泥燜雞
不應該是《大學-中庸》嗎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是什麼意思?
「欲成其意者,是先致其知。」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欲成其意者,是先致其知:想使其意念誠實,就要先求為真知。 之慾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5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有誠心,先要增長自己的學識。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
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
物格而後知至。
「欲成其意者,是先致其知。」是什麼意思?
6樓:吳文昊51sv慹
欲成其意者,是先致其知:想使其意念誠實,就要先求為真知。
之慾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是什麼意思?
7樓:嗯崔達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的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這句話出自唐代韓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禮記·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後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譯文: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8樓:
1、意思簡單的說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2、出處:唐代韓愈在他的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3、《大學》
(1)《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3)《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9樓:闞臨
誠於做事,縱是皇帝震怒也不肯低頭;誠於已心,縱是利刃加頭也不放棄內心的堅守;誠於待人,縱是對敵人也敢於付出信任。」——唐人裴懷古的「誠」字訣,以身作則,終其一生堅持清風慕竹的真誠之心!實為中華兒女之榜樣!
聖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0樓:
一句一句翻
聖人說:「想要是自己有修養的人,先要使他心術純正,想要使他他心術純的人,先要態度誠懇;想要態度誠懇的人,先要獲得知識;想要獲得知識的人,先要研究事物的真理。」
是連貫的 因此 想要修身養性的人就要從研究事物真理開始 最後達到目標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50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段話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譯文】古代想把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及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個國家。想要治理整個國家的人,先要在家族裡實行平等;想要在家族裡實行平等的人,先要修養自身;想要修養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誠摯;想要使自己意念誠摯的人,先要達到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於**事物的原理。
【張居正講解】這一節是《大學》的條目功夫,其序如此。誠,是實;致,是推及;知,是識;格,是至;物,是事物。孔子說:
「明德新民,固大人分內之事,而功夫條目,則有所當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責,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國的人,然後由近以及遠。蓋天下之本在國,故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也。
然要治一國的人,又必先整齊其家人,以為一國的觀法,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然要齊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為一家之觀法,蓋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身不易修,而心乃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裡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後身之所行,能當於理。
所以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發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不少涉於欺妄,然後心之本體能得其正。所以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至於心之明覺謂之知,若要誠實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後意之所發或真或妄,不致錯雜,所以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理之散見寓於物,若要推及其知,在於窮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極的去處,然後所知無有不盡,所以說,致知在格物。」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條目;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是新民的條目;人能知所先後,而循序為功,則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
《大學》之道,豈有外於此哉!
【今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目」,這「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因為《大學》後面的章節都是在闡釋這「八目」,闡釋如何通過「八目」的修行,而達到「三綱」的最高境界。
家是國家的最小細胞,家是個體安頓自己身體的一個基本單元。沒有家,人將漂泊無依;沒有家,國將變得不穩定,所以人們總是期望「家和萬事興」。因此,儒家把進退有序、長幼有序的「齊家」看成是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裡邊要言行規範,要能夠齊家。人是個體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他要參與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首先就是家,然後是國,而修養或責任的實施也是由「齊家」到「治國」。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正說明天下的事國家的事不是和個人沒有關係的。
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如果國將不國,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
人必須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素質,以身作則,才能言出令行。
「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則土淨」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當我們修行的時候,如果想到到達淨土,就應該先讓自己的心靈澄淨,滅除煩惱妄想。當我們的心靈清澈之後,我們所見到的環境自然也沒有汙穢,處處皆是淨土。出自 維摩經 佛國品說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白話譯文 想得到淨土,當淨化自己的心 隨著他的心淨,那麼清淨的佛土。心淨則國土淨的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什麼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 論語 述而 原文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 一方面,...
不可知其源的知是什麼意思,不可知其源中的其字是什麼意思
人不知而不慍 知道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覺得 其真不知版馬也 瞭解 古文權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譯文 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 指讀書 不覺得吃的 穿的不如別人。中 內心。口體之奉 指吃的穿的。知 覺得 不可知其源的 知 是什麼意思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知 知道。譯文 溪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