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的《漫談散文》的內容概括

2021-03-03 21:21:08 字數 5225 閱讀 4216

1樓:天涯涅磐

"同世上的萬事萬物一樣,八股也要一分為二的。從內容上來看,它是代聖人立言,陳腐枯燥,在所難免。這是毫不足法的。

但是,從佈局結構上來看,卻頗有可取之處。它講究邏輯,要求均衡,避免重複,禁絕拖拉,這是它的優點。有人講,清代桐城派文章,曾風靡一時,在結構佈局方面,曾深受八股文的影響,這個意見極有見地。

」季老反對把「八股文」批倒、批臭的做法,提出用辯證法的觀點看「八股」.

我以為,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敘事文,也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

2樓:匿名使用者

何止於米,相期於茶。我也想達到這種永遠不懈怠的境界

求素材!!!!!論季羨林散文寫作藝術特點或手法!!!!要字數多一點啊!!!!

3樓:成績很哈

東方神韻的美學風格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正是其散文觀念的完美體現。季先生在《日譯

4樓:苦海離亂

季羨林先生有一部散文集,其中談到散文的特點。他在《漫談散文》中說:常讀到一些散文家的論調,說什麼散文的決竅就在一個「散」字。

「散」字,鬆鬆散散之謂也。又有人說:隨筆的關鍵就在一個「隨」字。

「隨」字,隨隨便便之謂也。季羨林先生說:「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和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

它們多半是結構謹嚴之作,決不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作品。

他還說:「我發現,中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功夫。

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

辛憲錫在《散文構思斷想》中認為:「散文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個『散』字。它從內容、形式、結構、語言、直至表現手法,等等,幾乎無所限制。

與別的文學樣式相比,它有詩意,但不是詩;它可以寫人物,有情節,但不是**;它也能提示生活中的矛盾,但又不同於戲劇衝突。文無定型,這也是『散』的表現。」

他指出:「散文應其『散』,就越要認真構思,越要藝術家的匠心。否則,生活如何上升為藝術,藝術的魅力又從何而來?

這好比珍珠撒在地上,只有用一根線把它串起來,方成珍品。散文者的構思,就是要去找這根穿珠之線。」

我看季先生與辛先生講的基本上一致的。但季羨林先生強調了散文寫作過程中不是「散」,而是嚴謹的。而辛憲錫先生的觀點是比較全面的。

是從形式到實際寫作都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散文不散,從文章的組織結構上看,這自然是對的,但若從文章的取材來看,「散」正是散文的特點。說散文之散,決不是散漫的意思

5樓:孤傲才子

這個。。。去文庫或圖書館吧,親!

關於《夾竹桃》季羨林,的賞析,

6樓:匿名使用者

《夾竹桃》是季羨林寫的一篇被人譽為「具有史詩性質」的散文,本篇為節選。在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爭奇鬥豔的萬花叢中,選擇了既非名貴、又不嬌豔的夾竹桃作為吟詠物件;

按總—分—總的順序,形象細緻地描述了夾竹桃常開不敗的特點和它特有的欣賞價值,以清新淡雅、樸實自然的風格將人帶入美的境界。通過對夾竹桃的描寫,表達了對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品格的讚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它卻是我最喜愛的花。」

作者運用轉折複句,直接點題,點出夾竹桃在人們心中的普通與不起眼,寫出了作者個人對夾竹桃的喜愛,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對夾竹桃品性的敘寫。

「不知道由於什麼緣故,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我故鄉的那個城市裡,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立刻就感覺到彷彿走進自己的家門口,大有賓至如歸之感了。」

作者開篇以促膝談心般自然的語言,向讀者講述著故鄉的夾竹桃。這種尋常百姓人家都有的夾竹桃在作者筆下是那麼不尋常,它有著「綠蠟似的葉子和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且放散著撲鼻的幽香,「我」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在這樣的描寫中流淌於筆端。「影壁牆」,大門內或屏門內做遮蔽的牆壁,也有木製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動,上面像屋脊。

「賓至如歸」,客人到了這裡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

7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季羨林作為民間外交的使者,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50週年研究大會。所以散文的後半部分寫緬甸的夾竹桃,寫它的象徵意義,這都是他的真實經驗和感覺。而散文的前半部分,是中年人對童年的回憶,是朝花夕拾。

這部分最為獨特。尤其是少年對月光下夾竹桃想象的那段:「它把影子投到牆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隻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

」讀到此,我們不能不接受作者關於夾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的判斷了。

簡短一點

8樓:lovely_小金魚

這是網上的一

些資料,希望對你有用,原文地

《夾竹桃》是季羨林一九六二年寫的一篇散文,第二年發表在《人民文學》第一期上。這是一篇用優越的語文條件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一絲不苟地寫出來的佳作,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散文來說尤其如此。季羨林也因為這篇《夾竹桃》而被宗璞稱為「夾竹桃知己」。

對於散文,季羨林不同意所謂的散於形的說法。他在《漫談散文》中說:「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

它們多半是結構謹嚴之作,絕不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產品。」這是季羨林在閱讀、寫作了幾十年的散文之後對這一文體的理解,也是他創作散文的一個原則,更是我們欣賞散文時可以期待的一種幸福。

季羨林所說的「不散」、「嚴謹」當作如何理解呢?饒宗頤在論及季羨林的學問時說他同時具備常人所難以具備的三個條件:超越的語文條件,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經驗,可用的實物和圖籍、各種參考資料。

「這樣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隨便做到的,而季老皆具備之;故能無一物不知,復一絲不苟,為一般人所望塵莫及。」(蔡德貴《季羨林傳 序》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版)饒氏所言,雖指學術,但對我們體味季羨林的散文,也頗具啟發。品讀季羨林的散文,我們就會發現,他所說的不散、嚴謹之類,表現在他自己的散文創作中,就是用超越的漢語條件一絲不苟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傳達給他所熱愛的讀者。

超越的漢語條件是指他散文中對漢語的運用水平;一絲不苟是說他散文結構的嚴謹;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則是在嚴謹與規範之外的獨特性。散文《夾竹桃》比較典型地體現了他的這種創作特點。

在《夾竹桃》中,優越的語文條件表現在作者熟練而充分地利用漢語時空廣闊的特點,走筆生花,穩步而行,不急不緩地把夾竹桃的品性、把作者自己的感覺、思想精緻地傳達出來。他的語文優勢,是以淳樸為本的,如寫自家門前夾竹桃時的語句:「我們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

我小的時候,天天都要從這下面走出走進。」就像是與朋友講述自己的記憶,更像是和鄰人飯後閒談。於淳樸之中了對夾竹桃的種種記憶和想象。

季羨林主張散文要「淳樸而不乏味」,要有起伏節奏。為了實現這種效果,除了在結構設定方面有所注意外,他不露痕跡地發揮了自己的優越語文條件。他在用平實的語文敘述時,會突然嵌入一句文言句式,或用方言口語來突出語言的節奏感。

還是在敘述自家的兩盆夾竹桃:「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少年時那滿是幻想的心靈,把這兩盆紅白夾竹桃轉化成現實世界所不能實現的雪火相容的境界。作者回憶至此,已成熟了的心靈更覺當時有趣,其心情已非淳樸的語言所能表達,於是不禁用變換句式的方法,把「顧而樂之」突然鑲嵌在他的講述中,改變了本是平和的節奏,既表現了自己的興奮心情,又強烈提醒讀者注意自己彼時此刻的心情。在《夾竹桃》中,季羨林為了節奏和變化,還在口語般的敘述中,適當地用四字格的語詞。

如在講述他們家花之多時,用「總之,一年三季,花開花落,沒有間歇;情景雖美,變化亦多」。這不僅體現了語言的起伏變化,還增強了語言的**感。

季羨林並不是只用上述一種方法來增加語言的節奏感。適時地穿插口語,同樣也使語言風趣而多變。在描述夾竹桃的韌性品格時,作者寫道:

「夾竹桃卻在那裡靜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嘟嚕的使用,既具象又傳神,和前邊的量詞「朵」比起來,又有地方個性。所有這些都增強了這篇散文的可讀性。

一絲不苟地寫作,既是季羨林對散文結構等技術層面的刻意追求,更是對情感態度的嚴格要求。季羨林曾這樣說過:「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決不含糊。

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季羨林散文集·自序》)因為有真感情在,而真感情又支撐著「我」活躍在字裡行間,所以他的《夾竹桃》才精心經營而不顯矜持,有寄託而不生硬。

也正因為如此,季羨林的散文可模仿其形,但不易學其神髓。

夾竹桃因葉似竹、花如桃而得名,原產亞洲南部,我國早有栽種。歸有光就說它是「奇卉來異境,粲粲敷紅英」。古人寫夾竹桃,或從其非竹非桃的品性來尋找文思,如歸有光的「芳姿受命獨,奚假竹桃名」;或以其兼具竹之清節和桃花之豔麗而抒懷,如沈與求「搖搖兒女花,挺挺君子操」,李開先「但能長抱節,何必太呈嬌」。

和前人不同,季羨林對夾竹桃的書寫和寄託都是與自己的獨特生活經驗和對這經驗的體味、思考相聯絡的。

《夾竹桃》的立意雖不同於先賢,但結構卻似「時俊」。其開頭和結尾用的是當時散文創作中常用的「開頭設懸念,結尾顯其志」的方式,中間用少年時對夾竹桃的想象、幻想來承接,繼之以長大**後對夾竹桃的暫時疏遠為轉折,結尾用中緬友誼顯時代之志。起承轉合,時代痕跡明顯。

但是為什麼這種在結構上時代痕跡明顯的散文,我們今天讀來仍然感到親切呢?這主要是突出了「我」對夾竹桃的感覺和體驗,在作者的敘述中,夾竹桃和我的生活經驗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若沒有「我」對夾竹桃的想象、經驗和記憶,夾竹桃仍就會是散文開頭的那句話「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嗎?

我不相信。

在李錚編的《季羨林年譜》中,有對這篇散文背景的介紹:一九五九年,季羨林作為民間外交的使者,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五十週年研究大會。所以散文的後半部分寫緬甸的夾竹桃,寫它的象徵意義,這都是他的真實經驗和感覺。

而散文的前半部分,是中年人對童年的回憶,是朝花夕拾。這部分最為獨特。尤其是少年對月光下夾竹桃想象的那段:

「它把影子投到牆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幾隻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讀到此,我們已經不能不接受作者關於夾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的判斷了。

季羨林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把《夾竹桃》種在優越的語文條件的土壤中,讓《夾竹桃》綻放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裡。這使得他的散文在強調同一的時代裡獨放異彩,也使《夾竹桃》這篇短文有了文學史的意義。

大家幫我幾本季羨林先生的作品,大家幫我推薦幾本季羨林先生的作品

季羨林談人生 這本就很不錯。你可以照單去選 主要著作 大事 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 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 大事 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 am向 o和 u的轉化 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 am向 o和 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 原始...

季羨林散文《聽雨》摘抄賞析季羨林散文《聽雨》的賞析

1 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賞析 從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學問 寫作文章需要安靜的環境,雨聲應該是討厭的 為下文寫作者聽雨不煩反樂作鋪墊,通過對比突出作者聽雨的快樂。2 最有名的一首聽...

季羨林《我的童年》用作文形式來概括全部內容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每當我聽見這首歌,就想起我那令人難忘的童年。有一回,爸爸帶著我們去釣魚。爸爸很快就架起來魚竿,套上魚線和浮漂,放上魚食,開始釣魚了。我蹲在旁邊 突然靈機一動,一個點子浮在我的腦海中,我可以拿樹枝做魚竿,再叫爸爸把線和浮漂給我鬧好,還有魚食給我套緊,我就可以釣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