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建築主要以什麼作為材料

2021-03-04 02:07:43 字數 5037 閱讀 3922

1樓:漫閱科技

中國古代

bai的建築,以木材作du為材料。樑思成zhi認為,木材「是中國建dao

築自古回以來採用的主要材料。答這是由於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盡的木材。」而李澤厚也說,「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等處來看,方形或長方形的土木建築體制便已開始,它終於成為中國後世主要建築形式。

與世界許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築而是木建築成為中國一大特色。為什麼?似乎至今並無解答。」

中國古代建築以什麼為建築材料?

2樓:冰箱裡的可樂

木頭。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框架式結構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

「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定有極大的靈活性。

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階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樑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建築要素:

1、通例

是確定建築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築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係和尺度關係。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築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2、要素

面寬與進深,柱高與往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臺明高度,歇山收山,廡殿推山,建築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係。

3、面寬與進深

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4、柱高與柱徑

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係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

「凡簷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

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5、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釐米,假定柱根為27釐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釐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6、出水、回水、

中國古建築出簷出簷深遠,其出簷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簷檁中至飛簷椽外皮(如無飛簷至老簷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簷尺寸,稱為「上簷出」,簡稱「上出」,

由於屋簷向下流水,故上簷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簷出尺寸定為簷柱高的3/10,如簷柱高3米,則上簷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簷椽出頭佔2份,飛椽出頭佔一份。

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

臺明由簷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簷,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簷的4/5或簷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臺明上皮至挑尖樑下皮高的1/4。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簷的3/4。

古建築的上出大於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簷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7、步架、舉架

步架:清式古建築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簷步)、金步、脊步等。

如果是雙脊檁捲棚建築,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築中,除廊步(或簷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餘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

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於金步架尺寸,以四檁捲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樑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佔一份,簷步架各佔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於2d,最大不應大於3d,在這個範圍內可以調整。

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係數,清代建築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

5,0.65,0.75,0.

9等等。清式做法的簷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

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簷步也有采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築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築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

千百年來,古建築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簷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

大式建築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3樓:於海波司空氣

中國古典建築設計是以木作為基本材料,木結構從遠古時代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再加上中國的人本思想,所以木結構體系一脈相承,而中國的園林設計更是將這些運用的淋漓盡致,小橋、窗框等等打大量運用,使得園林建築幽靜典雅。

面寬與進深

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4樓:匿名使用者

a、木材結構:

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優越性、中國建築長期採用木結構框架建築的原因:

(一)取材方便,易於加工。

(二)適應性強,內部空間靈活。

木架建築是由柱承重的,牆並不承重。樑、檁、枋等構件形成框架來承受屋面、樓面的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型別

(三)抗震效能好。

木構架的組成採用榫卯結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節點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動性,使整個木構架在消減**力的破壞方面具備很大的潛力。

(四)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遠比石料快。

技術上的優勢:採用建築模數制。

(五)便於修繕、搬遷

榫卯節點有可拆卸性,替換某種構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遷,都比較容易做到。

5樓:古道流觴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材為主,輔之以土、磚、石。木結構最大的優點是有韌性,可以防震。

6樓:胡說大本營

土木結構。

一直到今天,大學裡還叫 「土木工程系」。

因為中國是一個「季風氣候」的地方,茂林修竹多的不得了。

埃及、羅馬就不行了,只好用石頭。

可是石頭儲存下來了,木頭都他孃的腐爛了。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是受自然條件限制的。

7樓:胡斯鵝黃

木材、竹子和石頭,最重要的是木材

8樓:風風

土、木和石頭為主。c

9樓:拉美西斯茈芸

木頭,石頭,磚,竹子 選c

中國古代建築結構主要是以什麼結構為主?

10樓:demon陌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為主,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有抬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樑,所以稱為「抬樑式」。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

穿鬥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聯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榦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佈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的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11樓:喬飛鴿下

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樑式、穿鬥式、井榦式,以抬樑式採用最為普遍。

抬樑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樑,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樑,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樑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絡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

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築美藝墅為你解答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結構是什麼,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特點是什麼?

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 營造法式 中的殿堂結構 廳堂結構 簇角樑結構三種。根據現存例項,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殿堂結構 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 鋪作 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 平坐 即可。應用這種...

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以木構為主,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沒有為什麼,那個年代除了木材 磚石,就沒有其他的建築材料了,要麼就是茅草棚。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用 材料決定說 和 技術決定說 來論證這個問題,都難以成立。因為,中國的石頭絕不缺少,中國人在建築中使用石質材料的歷史並不比歐洲人晚,其技術的精美與技藝的高超也不亞於同時期的任何其他國家。以筆者...

中國古代建築大師有哪些中國古代建築大師有哪些

1.有巢氏 中國第一名建築師與他的 原始屋 2.姬旦 彌牟 中國第一對都城規劃師與建造師搭檔3.魯班 中國民間匠師 建築師 的總代表4.贏政 蒙恬 集權國家建築文化的開創者5.蕭何 楊城延 劉徹 西漢建築風格的奠基者6.曹操 拓跋 元 巨集 穆亮 李衝 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規劃 建造 者 7.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