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結構是什麼,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特點是什麼?

2021-03-04 03:59:16 字數 5454 閱讀 3471

1樓:戢恭可儀

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樑結構三種。根據現存例項,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

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鬥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鬥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簷柱上使用鋪作。

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線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樑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

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樑作",應用普遍。現存例項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樑、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簇角樑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樑與中心的棖杆(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特點是什麼?

2樓:幸福二中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建築多用木材, 首先是因為木材結構效能優良,在環境未被破壞的古代又便於就地取材.由於木材建造的樑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效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

這對於多**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其次,五行學說認為,木為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於土地,入於陽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徵,它承天之雨露,向陽而長,乘地之養育,入陰而生,即陰陽合和之產物,採用這種材料,是最為合理的選擇,乃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必然結果.五行中五氣之木氣代表四季之春天.

木氣屬陽,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長和統一的象徵.中國人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築為人所居,乃天地陰陽相聚之處,即陰陽之樞紐.故而建築須得天地之氣(道法自然),選用木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說文化上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木材的材質表現出與人親近的特性.另外木材的不耐久性,也正好適合中國人不要求建築永恆的心理,就像樑思成所說的,「建築就像衣服.」,經常換換無妨,經常燒燒也無妨——也許吧,李允鉌說中國人都是急性子,樑先生又加上一條:

喜新厭舊.

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井榦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

「穿鬥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鬥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抬樑式」(也稱為疊樑式),即在柱上抬樑,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樑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

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樑與穿鬥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

「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二、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佈局

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

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巨集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建築的平面佈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佈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

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佈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佈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佈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佈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

另一種佈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佈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佈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佈局.

這種佈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三、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構造

臺基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託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臺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較高階臺基: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杆,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更高階臺基: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杆,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4.最高階臺基: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築物顯得更為巨集偉高大,常用於最高階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階臺基上.

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為底的臺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樑架.

開間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

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大梁即橫樑,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鬆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鬥,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訪,位於兩簷柱之間,用於承託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樑架、挑出屋簷,兼具裝飾作用.

由鬥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託座.

屋頂古稱屋蓋,中國傳統屋頂有以下七種,其中以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為 級別最高,其次為單簷廡殿、單簷歇山頂.

1.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

2.歇山頂: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 九脊頂.

3.懸山頂: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 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5.攢尖頂: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於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捲棚頂: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山牆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藻井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方.

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四、中國古建築結構發展歷程

1、殷商的墓室均用井榦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

2、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託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

3、自西周開始已用櫨鬥作為結合柱、樑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鬥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見斗拱)的複雜構造形式.

4、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樑結構三種.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1)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

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鬥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鬥底槽.

(2)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簷柱上使用鋪作.

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線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樑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

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樑作",應用普遍.現存例項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樑、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3)簇角樑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樑與中心的棖杆(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樑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樑,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鬥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樑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樑式構架.穿鬥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樑,柱間穿枋僅是連繫構件.

五、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和環境

這兩部分內容已經跟「古建築的結構」這一主題邊緣化了,但為了更好地說明中國古建築的結構,又不得不說這兩部分內容.所以在此略為一提:

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

彩畫多出現於內外簷的樑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

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協調的建築環境.

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和基本構造已經只能存在於古代了,現代社會的建築都已拋棄了祖先們的輝煌智慧結晶,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社會冷漠的鋼鐵混凝土做成的盒子,把人禁錮在各自的玻璃窗裡面.用劉源教授的話:「在物慾橫流、責任淪喪的今天,古代建築正如同精英文化一樣,與我們漸行漸遠.

復讀或重建其歷史深處的人文精神成為每一箇中國人責無旁貸的社會使命!」

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以木構為主,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沒有為什麼,那個年代除了木材 磚石,就沒有其他的建築材料了,要麼就是茅草棚。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 用 材料決定說 和 技術決定說 來論證這個問題,都難以成立。因為,中國的石頭絕不缺少,中國人在建築中使用石質材料的歷史並不比歐洲人晚,其技術的精美與技藝的高超也不亞於同時期的任何其他國家。以筆者...

中國古代建築大師有哪些中國古代建築大師有哪些

1.有巢氏 中國第一名建築師與他的 原始屋 2.姬旦 彌牟 中國第一對都城規劃師與建造師搭檔3.魯班 中國民間匠師 建築師 的總代表4.贏政 蒙恬 集權國家建築文化的開創者5.蕭何 楊城延 劉徹 西漢建築風格的奠基者6.曹操 拓跋 元 巨集 穆亮 李衝 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規劃 建造 者 7.綦母...

中國古代建築經典之作有哪些,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代表作

古代建築的主要型別有宮殿 壇廟 陵墓 園林 府第 衙署 民居 寺觀 回 石窟 塔 城垣 橋答樑 樓臺亭閣等。中國古代建築經典之作有 北京故宮 天壇 頤和園 圓明園 長城 盧溝橋 趙州橋 承德避暑山莊 曲阜孔府 曲阜孔廟 大雁塔 小雁塔 河南少林寺 南京明孝陵 武漢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蘇州園林 嘉興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