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建築的特點是什麼,我國北方古代建築的特點?

2021-03-29 05:40:13 字數 4849 閱讀 238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為建築材料,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檢舉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築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

由於木質材料製作的樑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築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築地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地,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樹木,仰觀風雲日月,成為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築都是由若干個庭院組成的建築群,單個建築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佈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過渡,成為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呈現出一種中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

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佈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線。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佈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佈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北方乾旱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我國北方古代建築的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我國曆時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佈置房屋和院落,座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

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佈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侯,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遊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徒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陝北民居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

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

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北方古代建築主要採用的結構形式是抬樑式建築,有耗材多,能夠獲取較大的空間、穩定性較差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4樓:

1、創造並使用斗拱結構

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樑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築的主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築體系中獨有的構件。

2、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築,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

3、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柱樑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築體系。

4、中國古建築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這些裝飾裝修構件多為玲瓏剔透的木刻造型。傳統建築木裝修無論在工藝技術和藝術各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古建築中裝修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5、建築群由多重院落組成,中國傳統建築院落的形式結構蟄伏著封建儒家思想的靈魂,院落是中國古代建築群體佈局的精神核心,它是由屋宇、圍牆、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

6、色彩的施用,古建築從西周時就運用色彩作為「明貴賤、辨等級」之用,春秋時不僅宮殿建築柱頭,護欄,樑上、牆上有彩繪,並已使用硃紅、青、淡綠、黃灰、白、黑等色。秦代繼承戰國時禮儀,更重視黑色。漢代,發展了周代陰陽五行理論,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體。

青綠色象徵青龍,代表東方;硃色象徵朱雀,指南方;白象徵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徵玄武,代表北方;黃象徵龍,表示**。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末。天花一般為青綠色調,棟樑為黃、紅、金、藍色調,柱、牆為紅色或大紅色,這是中國古建築的又一大特色。

5樓:匿名使用者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樑,所以稱為「抬樑式」。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鬥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

井榦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

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

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巨集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捲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簷,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簷的樑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樑枋彩畫最為矚目。

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6樓:柳蜈

中國古代建築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柱樑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築體系。

2、保持構架制原則,中國古代以木構柱樑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築體系,實質上是將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開的構架體系。

3、創造並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樑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築的主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築體系中獨有的構件。

4、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築,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

5、靈活安排空間佈局。

構架式的結構為室內空間的靈活佈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築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

6、運用色彩裝飾手段。

木構架的一個突出缺點是易腐、易燃。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築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歎為觀止。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是什麼中國古代各朝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特點

儒家 禮制 影響下的森嚴等級 中國古代是受禮法約束的等級森嚴的社會。禮 是行為規範,法 是行為禁約,二者相輔相成,以保持人與人之間尊卑貴賤的關係。儒家思想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體現在嚴整的城市佈局 森嚴的社會等級上。儒家經典 周禮 考工記 中記載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廟...

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建築跟農村房屋是兩碼事。中國傳統建築包括宮殿 民居 廟宇等各個方面,而農村房屋屬於民居。朝代和地域的差異使不同地區的房屋也各有特色。根據繆樸總結的,中國傳統建築的十三個特點是 1 分隔。2 按人分割槽為主。3 微型宇宙。4 室內外合作。5 主從單元的串聯。6 線形公共空間。7 接合而非轉化。...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結構是什麼,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特點是什麼?

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 營造法式 中的殿堂結構 廳堂結構 簇角樑結構三種。根據現存例項,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殿堂結構 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 鋪作 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 平坐 即可。應用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