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文言文翻譯

2021-03-04 04:27:34 字數 4060 閱讀 5249

1樓:澤畔清音

1.小的事情要學習,大的事情反而放棄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2.這句話出自莊子的《逍遙遊》

意思是 水不夠深,那就沒有能夠擔負大船的力量風不夠大,那就沒有能夠承載翅膀的力量

2樓:匿名使用者

小的方面去學習,大的方面卻遺漏了,我並未見他的明事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況且水積攢得不多不深,那麼它也不能把大船浮起來

3樓:六脈daniel神劍

學習了小的知識而遺漏了大的方面 我看不出有什麼明智的「且夫"是發語詞 可不譯

積水的深度不夠 那麼就沒有力量承載大船

逍遙遊 哈哈 懷念~

4樓:匿名使用者

學到的很少,失去的很多,我沒有看他很明智,況且積累的水不多,它載大船也在不動。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文言文翻譯

5樓:匿名使用者

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6樓:匿名使用者

小的事情要學習,大的事情反而放棄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這句話出自莊子的《逍遙遊》 意思是 水不夠深,那就沒有能夠擔負大船的力量 風不夠大,那就沒有能夠承載翅膀的力量

翻譯: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7樓:匿名使用者

一、譯文

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二、出處

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說》。

三、創作背景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

擴充套件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祕書郎韓仲卿之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

8樓:含羞草

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9樓:泥寄竹時女

這是韓愈

《師說》裡面的句子,意思:(古文中是沒有斷句的,即沒有標點符號)斷句都不知道,迷惑就不能解開,去(向老師)請教吧,小聰明而沒有大學問的人,我沒有見他能明白的。

你這句話本身就句讀之不知喲,按我的理解,或師焉就為句號,非逗號,如果是逗號,前面惑之不解就應該為句號

10樓:girl天空

一方面不會斷句,另一方面有疑惑無法解決。有時候(指斷句)請教老師,有時候(指解惑)不請教老師,就可能會導致只學到了小知識(指斷句)而忽略了學習大道理(指解惑),這樣的人我沒看到他有多明智。

11樓:匿名使用者

給你個參考,句子讀了卻不知道他的意思,疑惑不能解決,或者教,或者不交,小的方面學習了卻遺漏了大的方面,我沒有看見他的明智。只是字面直譯。

12樓:醉荷春

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學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不理解書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不能解決疑難問題,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14樓:廛里人

斷句都不會,書中的道理就讀不明白,你究竟該學習這道理呢還是否定這個道理呢。膚淺的學習而錯過了真正的知識,我沒看到這是明智的。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16樓:zzz小草

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的請教老師,這是小方面的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卻不跟老師學習,這是把大的方面放棄了。我沒看出這種人是明白事理的。

17樓:i馬踏東胡

翻譯出來肯定面目全非,這種文言文就不該被翻譯出來。

18樓:楊其灰

這不是英語......

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翻譯

19樓:褚仕力

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20樓:匿名使用者

一、譯文

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版面學習了大的權

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二、出處

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說》。

三、創作背景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

擴充套件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祕書郎韓仲卿之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

句讀知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

21樓:虞馥賢

不知bai道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

du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

zhi老師求教,小的方dao面內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容麼明智的呀.

要點: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這屬於古漢語中的否定句賓語前置.按現代漢語即「不知句讀,不解疑惑」.

2、或-不定代詞,相當於「有的人」.

3、小學而大遺-「小」小的方面,指「句讀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

22樓:夢想世界

不知道文句,

copy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呀。

要點: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這屬於古漢語中的否定句賓語前置。按現代漢語即「不知句讀,不解疑惑」。

2、或-不定代詞,相當於「有的人」。

3、小學而大遺-「小」小的方面,指「句讀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請採納

23樓:暗香疏影

不知道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呀。)

吾忘吾思汝之言,非不悅子之,而吾不敢愛矣。這是朋友發給我的,不懂什麼意思,求翻譯

我忘記我想對你說的話了,不是不喜歡你,而是我不敢愛。望採納 我忘記我想對你說的話了,不是我對你不滿意,而是我不敢愛你。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的意義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

圍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寫作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古來賢者,必有其賢處.曾子之所以能經歷千百代而為人所熟知.其因正是他能每天捕捉自己生活的漏洞,不斷進行心靈的掃描啊.忠乎?今天幫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力力呢?俗話說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別人若是有事相求,定是遇到了難處.此時你若是能助...

子日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日 吾十有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文言文白話譯文 孔子說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