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牙牙的弟弟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象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
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象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2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揹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迴盪如仙樂。
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
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歎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絃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
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
「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絃。
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臺,以資紀念。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楚國名士伯牙極善撫琴,於此作「高山流水之音」,人莫能識其意之所在。惟隱士鍾子期聞之喟然嘆曰:「美哉!
巍巍乎若泰山,蕩蕩乎若江河。」伯牙幸遇知音,欣然相約鍾子期來年再會。可嘆次年伯牙重遊故地,子期卻已溘然長逝。
伯牙痛失知音,悲悼欲絕,碎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4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就是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要越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伯牙的成就來自其師成連的獨特教學方法,他年輕時跟成連學琴三年,技巧已經掌握,就是達不到精妙的地步。成連稱要帶他去見自己的老師,就把他帶到了蓬萊山,成連將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則乘船而歸。伯牙獨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伯牙愴然嘆曰:
『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將聽到的聲音,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而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採風。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
霎時之間,波湧浪翻,驚濤怒吼,將俞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俞伯牙待風住雨停,站在船頭一看,只見月兒初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
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絃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絃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裡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絃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讚歎說:
"太好了!多麼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一停,樵夫就讚美說:
"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5樓:匿名使用者
伯牙子善鼓
琴,鍾子期善聽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畏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6樓:匿名使用者
哈嘍??❤️???✅?✅???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故事講述的是伯牙出使楚國,乘舟途經漢口,突遇暴雨,舟船沒法前行,只能停泊在岸邊。不一會風恬浪靜,雨止雲開。伯牙來了興致,讓童子取來瑤琴。
琴聲引來了樵夫鍾子期,伯牙原本對子期有著士大夫的輕蔑。但隨著雙方的談話深入,子期不卑不亢,對答如流,更是接過瑤琴,一首高山一首流水,洋洋湯湯,闡盡伯牙心中的憂結。兩人相見恨晚,結為異姓兄弟,並且相約來年再見。
第二年伯牙再次來訪,卻只尋到子期的墳冢,傷心大哭之際,想到以後無人再可論琴,既是悲憤又帶著對摯友的懷念,摔琴祭拜,從此不再撫琴。
相對其他民間傳說來說,伯牙子期的故事十分具有特點。它最早出現在《列子》《呂氏春秋》中,歷史十分悠久,但在內容上,相對梁祝傳說、濟公傳說來說,它是陽春白雪的,故事線十分簡單,人物鮮明,流傳至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傳播面又十分廣泛,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刻。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介紹:
1、伯牙
全名: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家馮夢龍在**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
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
《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荀子《勸學篇》中亦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在《列子》和《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2、鍾子期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緒十五年(2023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中被毀。2023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
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
2023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杆。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8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裡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
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裡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訊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臺,現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蹟勝地。2又有說,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
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
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
」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
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
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高山流水覓知音上句是什麼,高山流水覓知音,(下一句是什麼?
此句沒有上句,只有下句,因為是先秦伯牙的 高山流 水 的首句。全詩原文如下 高山流水覓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千年一回芳青史,古道人心今可同?譯文 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喜相逢。千年來留下了青史,古時候的人們和現在人們的心情還會相同嗎?伯牙 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下一句是什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下一句是什麼?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出自 列子 湯問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 優美。琴曲 高山流水 即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鍾子期則善於欣賞 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鍾子期高興地說 彈得真好啊 我彷彿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 伯牙又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 彈得真好啊...
古代知音的故事 除高山流水 3 4就行
春秋時期的燕國人羊角哀和左伯桃,不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 有才華的人。因聽說楚莊王是一個明君,他倆一同到楚國去尋找施展自己才幹的機會,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風雪,陷於茫茫荒原。寒冷 飢餓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說 要死就死在一塊,我扶你走吧!兩天後,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