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時期的政治特點金朝制度,文字。

2021-03-05 09:16:12 字數 5673 閱讀 2074

1樓:匿名使用者

金朝時期最大的政治特點就是:逐步漢化。

金朝初期全面採用遼朝的北南面官制,奉行女真舊制與漢地漢制等兩元制度。自金熙宗推行天眷新制後逐步棄用女真制,逐漸採用宋朝制度。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朝建立之初,金太祖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採用小組化的勃極烈制度,長官均稱「勃極烈」。其中都勃極烈即皇帝、諳班勃極烈為皇儲、國論勃極烈為國相、阿買勃極烈為國相助手、昊勃極烈為第二助手,形成皇帝和少數大臣共議國事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又有忽魯勃極烈(第三助手),到2023年金太宗分忽魯勃極烈為左勃極烈與右勃極烈,形成皇帝、皇儲與國相五人小組。

隨著金朝不斷向南延伸,促使金廷改採用三省制的唐制。2023年至2023年間,金太宗在佔領燕雲十六州與攻滅北宋後,推行漢官制度,與女真舊制形成兩元制度。

金朝的政治制度在金世宗之後大體與宋朝相同。尚書省中,尚書令為虛設,實際上由左右丞相與平章政事掌握行政權,左右丞與參知政事為副相,其下有左右兩司郎中,分掌六部。軍事機構由都元帥府改為樞密院。

設定鹽鐵部、度支部、戶部等三司理財、御史臺掌糾察、諫院及審官院,其他有國史院、宣徽院、巨集文院與集賢院等機關,太常、大里寺,六監、司農司、大宗正等皆依宋朝制度。

2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特點:逐步漢化

金軍大體可分為本族軍、其他族軍、州郡兵和屬**。前二者為主力,後二者為輔翼。最初,奴隸主、封建主都應從軍。

領有漢地後,主要實行徵兵制,簽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為兵,稱為「籤軍」,到後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統治中原後,還仿漢制,實行發軍俸、補助等措施。對年老退役的軍官,曾設「給賞」之例。

對投降的宋軍,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漢人降將統領。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效率高。軍事方面實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剋制。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金代院本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

3樓:匿名使用者

金國初期,**採取勃極烈制度,地方採取猛安謀剋制度。進入漢地後,開始學習遼國的一國兩制方式,也分為北面官和南面官的二元政治,後期完全變為中原王朝的三省六部制。

金朝的政治

4樓:百度使用者

金朝初期全面採用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逐步棄用了契丹制,全盤採用漢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

金朝建國之初,金太祖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 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於所佔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太祖收國二年(2023年)佔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 。即不管是系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別,「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

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於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 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

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於朝廷之內的勃極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於1123至2023年。漢地樞密院系天輔七年(2023年)始設於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後又歸併為一。至天眷元年(2023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早在太宗天會初,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制,全盤改用漢制。《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宋官制度。

」斜也即太祖弟完顏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幹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援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著二元政治的局面。

《金史》裡雖有太宗天會四年(2023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2023年)正月,「初改定製度,詔中外」。由於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

熙宗天眷元年(2023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餘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製取而代之。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這不只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臺尚書省則只是**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著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 。

金朝制度,文字。

5樓:匿名使用者

金國採用了宋,遼官制。

金以戶部之勸農、

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

金元置大司農司,掌農桑,水利,學校,救荒諸事,並曾改稱為務農司或司農寺。

宋代設有左右

千牛衛上將軍等。遼金亦曾設定,元以後廢。

千戶金初設定,為世襲軍職,即女真語猛安之意譯。

萬戶官名。金初設定,為世襲軍職。統領千戶(猛安)、百戶(謀克),隸屬於都統。

太史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語言,還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個叫完顏希尹創制的,他仿照漢字楷書,參照契丹文而創制了女真大字。

金朝是生女真建立的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

6樓:清風羽衣

大金政權是女真奴隸主階級憑藉武力建立起來的。在政權建立之初雖有皇帝之稱,但在領導核心中實行的卻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勃極烈制度,勃極烈是女真語,譯成漢語為**的意思。勃極烈制是金初**最高一級行政和軍事的權力機構。

在阿骨打繼為部族首領之後,把原來的生女真部族節度使、國相、勃堇等稱呼作了改變,自稱都勃極烈。在都勃極烈之下,以官吏所管轄的職責範圍而分稱不同的勃極烈,如:諳班勃極烈、國論勃極烈、阿買勃極烈、乙室勃極烈和迭勃極烈共六個**官職。

金初勃極烈制度建於太祖,繼行於太宗,改除於熙宗,共施行20年。

金太宗在滅北宋之後為了化解女真奴隸制和高度發展的封建制之間的矛盾,適應著侵略戰爭發展的需要,於是太宗進一步加強了金朝的政治制度。太宗把太祖南北分治的思想,變為分而治之的方針:燕雲以北,受金**直轄,承用太祖奴隸制;燕雲以及其以南地區,由元帥府統轄,實行封建漢制。

在漢人反抗激烈的河北建立傀儡政權,以漢治漢。為了適應變化,太宗利用漢、渤海、契丹等族知識分子,採用遼、宋制度,在**建立了各種政治,禮儀制度;將勃極烈制度的軍事性質減弱,政治性質加強。天會末年,勃極烈制開始向三省制轉變,**以下的地方機構多依照漢制設定。

在原遼、宋地區恢復府、州、縣制,為廢除強加於漢、渤海人的猛安謀剋制準備了條件;把入關的東、西路金軍各自分設的樞密院合併,由都元帥府統領,掌握征討之事,兵罷則權歸金廷,強化了**對軍隊的制約權力。

為了提高女真族的整體素質,太宗在天會元年(一一二三年),始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分詞賦、經義兩科,考中者稱詞賦進士、經義進士。天會五年(一一二七年),在河北、河東宋朝故地行科舉,因遼宋所傳經學內容不同,分別舉行考試,稱"南北選"。

金熙宗自幼就跟隨遼代進士韓昉學習漢文經典,被那些舊貴族稱為"漢兒"。女真貴族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在中原封建政治制度的影響下,也要求改變女真舊制,天會十三年(公元一一三五年)十六歲的熙宗即位。從這一年起,熙宗就開始進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廢除女真舊制,建立起一套封建**主義的**集權制度。

熙宗政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廢除金初的勃極烈制度,而以三省六部制度取而代之。金初朝廷的中樞機構,是在皇帝之下,由出身宗室近親,地位顯赫並具有終身職務的數名勃極烈組成的勃極烈會議,它足帶有氏族制殘餘的貴族議室機構,皇帝就依賴這個機構來決議國家人事。勃極烈貴會議的職能十分有限,而且任勃極烈的宗室大臣職守也沒有明確的分工,這樣就勢必造成國家機器的無秩序和低效率。

在勃極烈制度之下,國家大事更多地取決於參加勃極烈會議的宗室的共同意見,而皇帝的意見有時起不了決定性作用。這樣的狀況同君主**統治是不相適應的,因而統治者就需要對此加以改變。在太宗在位的最後一年,就頒佈了"初改定製度"的詔書,準備對原有的勃極烈制度加以廢除,建立新的朝廷中樞機構,詔書頒佈以後,雖然到太宗去世時,三省制度尚未建立起來,但這個方案正在積極地付諸實施。

天會十三年正月熙宗即位後,首先在**建立了三省六部等機構,新的官僚制度主要是採用遼、宋官制,併兼採唐制而形成的。在皇帝之下高立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師位高而無實權。專以安置位尊權重的大臣。當時,熙宗任命國論忽魯勃極烈宗磐為太師,車訖左右勃極烈宗幹為太傅,國淪歷勃極烈宗翰為太保。

在三省之上沒置領三省事一職,以三師並領三省事,而實際上這一職位也是形同虛設的,熙宗通過這樣的改革首先把軍權和行政權分開,授予宗翰等勢力最大的軍事貴族以最高行政職務,剝奪了他們的軍權。

在官制改革所建立的三省制度中,以尚書省為新的行政中樞機構,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均由尚書省**兼任,其中門下待中由尚書左丞相兼,中書令為尚書右丞相兼。尚書省最高長官為尚書令,其下設左、右丞相(號宰相)左、右丞(號執政官,宰相之副手)。三省六部的建立,徹底摧毀了舊的體制,促進了官制改革的進行。

天眷元年(一一三八年)八月一日,朝廷正式頒佈實行新官制及換官制,史稱"天眷新制"。頒行新制時,在尚書省增設了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其地位分別在左、右相之下,為宰相和執行官的助手。從熙宗即位以來至新官制的頒行時止,新建的**機構除三省六部外,還有御史臺、宣徵院、翰林院、國史院、殿前點檢司、太堂寺、祕書省等。

此外,在官吏的選舉、考核、俸祿等方面,也都進行了改革。同年十月又正式制定了封國、封爵制度,新的官僚制度至此基本上得以完善。

官制改革大大加強了皇帝的權威和提高行政機構的工作效率,舊有的勃極烈制度實行的終身制,而新的官制規定**任期為二十五個月,實際上尚書省的官職常常由皇帝隨時任免,新的官僚機構分工明確,直接對皇帝負責,完全成為皇帝實現其君主**統治的工具。熙宗以後下至金朝的亡國,這套官僚制度基本上沒有改革,成為金代的定製。

新官制頒佈以後,熙宗又開始對朝廷禮儀制度進行改革。金朝初年,朝廷上下保留著一種較為淳樸的風尚,君臣之間不甚注重禮儀,尊婢界限不是十分嚴格。這種狀況對皇帝實行君主**統治是非常不利的。

天眷二年(一一三九年)三月,熙宗命百官詳定儀制,開始這方面的改革。前後

七、八年間,熙宗在宗廟、社稷、祭祀,尊號、溢法、朝參、車服、儀衛及宮禁制度等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建設,制定了周密詳盡的禮儀制度。新的禮儀制度處處表現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

君位繼承方式的改革,也是熙宗改革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女真的傳統繼承方式是"兄終弟及"為主和"父死子繼"為輔的擇優嫡傳制,到熙宗時對君位繼承的方式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皇統二年(一一四二年)三月熙宗立自己的親子濟安為皇太子,確立父子相傳的皇位世襲權,這一改革對皇權的加強具有重要意義。

皇統九年(一一四九年),海陵奪權即位。在誅殺女真貴族的同時,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漢人人才,以擴大政權的基礎,鞏固統治。天德三年(一一五一年)擴建燕京(今北京),興修宮室,下詔遷都。

貞元元年(一一五三年)改燕京為中都,作為金朝的都城。天德二年罷行臺尚書省又改都元帥府為樞密院,作為**最高的軍事管理機關。三年,罷世襲方戶職,以改變貴族"子孫相繼",專攬威權狀況,仿中原王朝制度,設國子監以教育生員。

對科舉進行改革,廢除金太宗以柴的南、北選制和熙宗時的以經義、詞賦兩科取士的辦法,專以詞賦取士。貞元二年印製交鈔,與銅錢並行。正隆元年(一一五六年)頒行正隆官制,罷中書、門下,只設尚書省,自省而下,官司有院,臺、府、司寺、監、局、署、所,各統其屬,職有空位,員有常數。

同時,又頌行"續降制書",補訂法律,與熙宗時的皇統制並行。

兩宋時期為什麼不稱金朝遼朝呢,金朝為什麼不滅遼朝,偏偏找宋朝的麻煩

宋代在中國古代史中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期,自成特色並且充滿瑰麗異彩。在它國力最為強盛的前期,即北宋時期,也只實現了國家的區域性統一,疆域面積遠比之前的漢唐 之後的明清小得多,對異族的軍事戰爭也是敗多勝少,最終不得不對強敵納幣 稱兄稱叔才能取得一段時期的所謂的 邊地無事 先是 靖康之難 後是老婦孤兒...

如何理解金朝造北方的統治,南宋時期金人統治下的北方是怎樣的

因為哪個國家得到了中原這一片地方,也就意味著得到了正統。而金朝就佔據了中原這一塊地方,所以他才自稱為漢人。中原又稱中土 中州,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地域橫跨現在的江蘇 山東 河南等六個省份,在古代統稱為 中原 那麼為什麼,得中原者就能宣示正統呢?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明發源於兩...

金國和清朝是什麼關係,金朝和清朝有啥關係

都是一個民族的,女真人,一開始清朝也叫後金。金朝和清朝有啥關係 金朝和清朝有什麼關係 1 金朝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所建。西與西夏 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2 清朝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