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佛教教義名詞。意謂恆常永住,不會變異毀滅。即,法無生滅變遷稱作常住。
《法華經》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某些詞條將之釋為「永存」,訛也。
2、佛果。《楞嚴經》卷四稱「佛果」為「常住」。
經曰:「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此七種果位名稱,亦稱七種「常住果」。
3、法性。佛教中,一般亦將「法性」名為「常住」。所謂「有佛無佛,法性常住」。
4、為「常住物」的簡稱,即寺院所有之財物。指寺院中屬於眾僧集體所有的屋舍、什物、樹木、米麥、鹽醬、飯食等。若破壞、佔為私有、借用不還,甚至偷盜、搶劫、欺誑,皆為毀犯重戒。
2樓:儘量吃素
1發心出家未出家
2出家師
3護持居士
4寺院一切建築植物等
3樓:南屏晚鐘
「常住」是指某個出家人一直住在的某一個寺院;不是出家人所住在的寺院,那是小住,也叫「掛單」。
阿彌陀佛,善願合十!
4樓:覺者
法無生滅變遷謂之
常住。常住有三種。又常住物之略,又常住之果有七種。
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盤、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鏡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謂此涅盤之理,徹三際以常存,亙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三際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也。十方者,四方、四維、上、下也。)
5樓:匿名使用者
常住寺院學習佛法,但又並未出家。
6樓:將央
佛教中的「常住」是指佛.法.僧三寶(智慧)不示現涅盤,恆常不變的.永遠的住於世間(六道)渡化十方一切有情......
《佛海醫洲網》
7樓:求真齋
學習了!又長見識了!
佛教界常住是什麼意思
8樓:守望者馨緣
佛教界常住是指長期住
1、在寺院的僧寶、
2、有發心出家而未出家在寺院考驗的善人、
3、護持佛法的居士
4、寺院一切建築植物也是常住
5、寺院的一切有生命的小動物
漢傳佛教寺院裡的常住**、大眾**、行堂**有什麼區別?
9樓:稻稗人
小乘修:無常。
大乘修 :常。佛性常住,法性常住。「大乘常住三寶」,若聞「常住」二字,不落惡道。
所以經常用 常住,形容出家**在寺院裡。
常住法師:超過3天。成月,成年在寺院裡
流水法師:流雲法師:雲遊,雲走:一個意思。3天之內就走的。路過,朝拜,一般不會超過3天。
大眾**:寺院內所有的**。只要在本界內,就算。供僧,供齋時,就是按照這個算的。
每個寺院都有自己寺院的 大界,在界內,就算是寺院的,法師進了界內,就有資格享受,本寺院的,一些供養。
如:某居士發心供齋,寺院內,此時此刻,在場的**,都有資格接受供養,。寺院要平均分給每位**才行。
經典記載,很多執事,等客僧走了再分供養,最後因果自己承擔,下地獄了。客僧,做客來的,不常呆的。
見過某某山某某寺院,把居士供僧供齋的功德款,拿給齋堂買菜,全山出家在家人一起吃。這樣當家的就屬於到盜僧物了,地獄有份。
供齋是供養出家人吃飯,居士沒資格享用的。
行堂**:在齋堂,為大眾添飯舔菜的**。有以下幾種
1,出家比丘;受了大戒的法師,比丘,比丘尼,安排行堂。這個聽客堂安排。
2,出家沙彌:人丁興旺的寺院,沙彌多,就不用比丘行堂。
3,預備出家居士:準備發心出家,之前的,會剃光頭,穿居士服,乍看像出家人,其實不是。
4,居士:明顯看出來是居士做事。
10樓:青竹遺風
常住**:在本寺院剃出家,長期住在本寺,稱常住**;或來寺掛單的**,進單以後,長期居住達到一定年限,成為常住。
大眾**:在寺院裡不擔認任何職事或職務的出家人,稱大眾**,是普通群眾,又稱清眾。
行堂**:是過堂吃齋飯時,打飯的**,專門為大眾服務,稱行堂**。
11樓:多謝啦笑了
常住**是指一直住在寺廟的**,遊離在外叫行腳,從外面寺廟來的叫掛單,大眾**不知道,行堂**,在寺廟食堂負責給僧人添飯,洗碗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可真的沒有聽說過,有什麼太大區別?常住就是總代寺院裡住唄,別的就不總在師院裡
佛教是什麼?佛教是什麼意思呢???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 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 佛教聖地 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八大祖庭 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密宗...
佛教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三有是什麼意思
含靈指具有靈性的有情眾生。如說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靈性就是佛性的表現。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 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佛教廣義地說...
佛教 放下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性體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放下 人生苦短,不要對任何事物耿耿於懷,對功名利祿 富貴得失 悲歡離合 嗔恨嫉妒 憂悲苦惱,就得要 放下 所謂 放下 就是不要過分計較。一個人如果無論什麼傳統都放下了,他的人生還能擁有什麼呢?所以正念要提起,正義的行為要提起,正語要提起,正見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緣要提起,精勤要提...